今天,蔡瀾先生去世的消息,刷爆了整個網絡。
蔡瀾先生,1941年8月18日生于新加坡,祖籍廣東潮州,后來定居香港。他是華人世界極具影響力的文化名人,被譽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他以豁達通透的生活智慧和多重身份著稱。
他最廣為人知的頭銜,是“食神”與美食家。蔡瀾先生遍嘗全球美食,以犀利幽默又充滿人情味的文字推介佳肴與小館,將“粗菜精做”理念普及化,深刻影響了華人飲食文化。他常說:“做菜是消除寂寞最好的方法。”
蔡瀾先生還是高產作家與專欄名家。他的著作內容涵蓋美食、旅行、人生感悟、電影、交友等。他的著作文風直白風趣、充滿市井智慧與豁達哲理,他的專欄擁有龐大忠實讀者群。
而且蔡瀾先生還是資深電影人。他早年任職邵氏、嘉禾等香港影業巨頭,監制過成龍等多部賣座電影,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幕后推手之一。
而且他還是“人生玩家”與旅行家。他踐行并倡導“及時行樂”的積極人生觀。精通吃喝玩樂,足跡遍布全球,其生活方式本身已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吸引大批向往灑脫生活的追隨者。
如今,蔡瀾先生離開了我們。而蔡瀾先生的去世,對社會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
1、蔡瀾先生去世,會讓香港文化傳承出現斷層,香港文化的黃金時代終結了。
蔡瀾的成就,橫跨電影、美食、文學、電視多個領域。他監制成龍《一個好人》《龍兄虎弟》等經典,推動港片國際化;他擔任《舌尖上的中國》總顧問,將中華飲食哲學推向全球;他出版200余本書籍,以市井筆墨傳遞莊子式的生活智慧。
他的離世,使文化跨界融合的實踐者,又少了一人。
蔡瀾先生與金庸、倪匡、黃霑并稱“香港四大才子”,他們四人各擅文學、武俠、科幻、音樂與美食,他們共同塑造了香港文化的黃金時代。隨著蔡瀾離世,這一標志性文化符號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徹底終結了,香港文化界的集體記憶,失去了最后一位見證者。
2、蔡瀾先生去世,會讓當代香港美食哲學失聲,使中華飲食文化傳播出現真空。
蔡瀾先生是中華美食的“平民化哲人”,他曾顛覆傳統美食評論的精英視角,主張“深水埗阿婆用報紙吃車仔面”的鮮活美學,嘲諷米其林的精致枷鎖;他還將飲食升華為生活哲學,名言“人生如菜,酸甜苦辣皆需嘗”成為大眾生活信條。
他的離世,使這一“接地氣”的文化闡釋者不復存在。
蔡瀾先生還是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榮譽主席,他通過《風味人間》等節目將潮汕牛肉鍋的唐宋刀工、京都懷石的唐宋遺韻推向世界。
他的去世,使得中國與國際飲食文化橋梁出現斷裂,由于蔡瀾先生去世,使得中國飲食文化出現全球視野的缺失,這就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中華美食的國際話語權。
3、蔡瀾先生的去世,使得社會缺了個教人“想得開”、“會生活”的精神導師。
蔡瀾先生反對內卷,告訴年輕人別整天拼命或躺平,也可以慢慢“溜達”;他看淡生死,老開玩笑說自己最好的死法就是不知不覺;他談情說愛也很真實坦率,打破了老一套說教文化。
他曾公開談論61段情史,主張“情欲如燉佛跳墻,火候需精準”,打破了傳統道德束縛。
蔡瀾先生的生活,態度曾為高壓社會提供精神出口,如今這一典范消失,社會心理疏導途徑,在某種程度上也減少了。
4、香港少了個標志性的“本地通”,可能會讓香港文化出現弱化。
蔡瀾先生參與記錄了香港文化變遷——80年代申請爆破九龍城寨時,用20部相機實拍拆除過程,影像用于《重案組》;主持《今夜不設防》與張國榮、林青霞對談,留存港娛黃金時代影像——這些一手資料,隨其離世,成為絕響。
香港文化由商業性與人文性交織而成。蔡瀾既開“暴暴茶”公司推廣普洱茶,又以書法拍得百萬捐糖水鋪阿婆,完美融合商業與俠義精神……
這些本土文化符號的獨特性,也隨著蔡瀾先生的離去而消逝,也加速了香港獨特性的稀釋。
總而言之,蔡瀾先生的去世,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不可復制的文化基因的消亡。
所以,蔡瀾先生走了,不光是一個人沒了。他是香港文化黃金時代的大活寶,是能把吃喝玩樂都變成人生哲學的大玩家,是活出瀟灑自在的大眾榜樣。
在現在這個大家都挺累、挺卷的世界里,他的離開,使得世界少了一個像他這樣“食色性也”、活得通透明白的“老頑童”——他的離開,會讓社會感到失去一種生活方式的可能性,會讓社會感到少了一道有味道、有溫度的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