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的本質從不是流水線生產,而是用一代人的專業積淀托舉下一代人的職業高度。在醫學領域,這種傳承尤為苛刻——當教科書上的理論要轉化為手術刀下的精準操作,當病理圖譜要對應到患者瞳孔的細微變化,師資力量便是連接知識與臨床的生死橋。
普通院校的老師或許能講解診療指南,而北京協和醫學院的教授們卻能用畢生積累的臨床案例,把“如何判斷感染性休克的早期征兆”拆解成急診室里的實戰口訣,把“科研思維”打磨成帶教查房時追問到底的“為什么”。
畢竟,作為“中國醫學殿堂”,北京協和醫院作近百年來涌現出的知名教授不計其數,他們既是懸壺濟世的大醫,也是教書育人的巨匠,是協和的寶貴財富。
都說教授是“協和三寶”之一,那么,北協和的教授到底寶貴在哪里?
例如被大家尊稱為“萬嬰之母”的林巧稚。她1929年畢業于北京協和醫學院八年制醫學專業,是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及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女學部委員(院士)。作為中國現代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林巧稚先后研究了胎兒宮內呼吸窘迫、女性生殖道結核、滋養細胞腫瘤和其他婦科腫瘤等,成功診治新生兒溶血癥,并進行了大量科普宣傳和婦幼保健工作。
以及在上世紀的50年代,在北京協和醫學院建立了我國第一個消化???/strong>的張孝騫教授。他一生為內科學系建設、人才培養、醫學教育和臨床實踐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張孝騫教授在85歲高齡時,還堅持一周進行兩次門診、4次查房,“與患者在一起”,就是他最樸素的臨床思維。
眾所周知,臨床醫學八年制為協和首創。但在歷史上,臨床醫學八年制曾因為種種原因而暫停辦學。正是有了以張孝騫教授為代表的名師上書,協和的八年制才最終恢復了招生,得以有了現如今培養出諸多醫學人才的協和臨床醫學八年制專業。
另外還有“中國風濕免疫之父”張乃崢教授、中國危重病醫學開創者和腸外腸內營養學的先驅曾憲九、中國胸腔外科奠基人黃家駟、中國心胸血管外科奠基人之一吳英愷、國之大醫吳階平……
在這樣的傳承下,被協和如今已是中國醫學領域的“院士搖籃”,匯聚兩院院士的規模之龐大,令其他醫學院校難以望其項背。要知道,兩院院士每兩年才進行一次增選,每次入選人數嚴格控制在60人以內,各個細分領域的競爭堪稱“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但協和卻以26位兩院院士的雄厚陣容,強勢占據醫學高地,如同定海神針般穩固其學術地位。
都說人才的培養離不開高水平的師資力量,這一點在協和上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此前,著名媒體人白巖松曾在一場全網超500萬播放量的硬核直播訪談直接撕開醫學教育的核心命題——四位協和走出的中國醫學界“頂流”齊聚鏡頭前,將協和的教育密碼赤裸裸展現在公眾眼前。
尤其是面對白巖松略有犀利的提問:“今天的‘張孝騫’是不是還在?今天的‘林巧稚’是不是還在?”
北京協和醫學院院長張抒揚直言:“兩院院士邱貴興院士、郎景和院士、趙玉沛院士,德高望重、才學深厚、桃李天下;風濕免疫科張奉春教授、泌尿外科李漢忠教授、神經病學系崔麗英教授等一大批教授,都是今天醫學界著名的專家,也都是影響著今天協和年輕人的老師們?!?/p>
而這也說明,被協和頂尖師資為學生帶來了全周期成長優勢。院士與泰斗直接授課,讓學生接觸前沿醫學知識與臨床實踐;科研資源豐富,可參與重點項目;導師們的醫德醫風言傳身教,助力學生從技術學習到醫學信仰傳承,在成為醫學大師的軌道上加速成長。
甚至可以說,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師資,是醫學教育最鮮活的教科書。教授們把數十年臨床經驗化作門診實操的細致指導,將前沿科研成果轉化為課堂上的深度剖析。他們不僅傳授精湛醫術,更用躬身踐行的職業操守,為學子們刻下 “醫者仁心” 的永恒烙印,讓北協和的醫學傳承始終充滿溫度與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