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凌晨,伊以戰爭進入第四天。
伊朗迪莫納沙漠深處傳來巨響,12枚導彈炸開一朵朵蘑菇云——這是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的打擊報復。
6月21日,美國B-2轟炸機在伊朗上空投下六枚GBU-57巨型鉆地彈,目標同樣直指伊朗地下核設施。
新一輪伊以戰爭開始不到十天時間,雙方均已亮出殺手锏,且對方的核設施都成為彼此打擊的首要目標。
那么,在美以的聯手針對下,伊朗的核武設施狀況如何?
不遺余力的發展核武這么多年,伊朗又為何遲遲掏不出“真家伙”?
聚焦核設施
6月11日凌晨3點,以色列的防空警報撕裂夜空。
12枚從伊朗境內發射的彈道導彈升空,目標直指以境內的核設施,以色列防空緊急出動攔截,最終讓3枚導彈突防成功,降落在以色列境內,成功威脅到以色列核反應堆。
這場襲擊成為伊以核設施攻防戰的開始。
僅四小時后,以色列便向伊朗一家鈾濃縮廠一口氣丟過去24枚超音速導彈。
這些配備鎢合金侵徹彈頭,貫穿伊朗50米巖層,成功使其高濃鈾生產線徹底癱瘓。
在72小時內伊朗的報復隨之而來。
6月14日深夜,革命衛隊在霍爾木茲海峽布設了高達500枚水雷。
次日清晨,以色列“地中海榮耀號”觸雷,國際油價應聲暴漲14%。
與此同時,伊朗向以色列海法港發射的9枚“泥石-3”導彈在5500米高空釋放碳纖維云,超過800公里輸配電網短路,這座承擔以色列60%能源進口的港口陷入72小時黑暗,煉油廠儲油罐的沖天火光,甚至在太空衛星影像中清晰可見。
隨后,美國下場參戰。
B-2“幽靈”轟炸機從卡塔爾烏代德基地悄然起飛,向福爾多地下鈾濃縮設施投擲兩枚GBU-72鉆地彈。
這種配備“地震效應”引信的武器,在穿透庫姆山脈60米巖層后延時起爆,其相當于2000噸當量的沖擊波將伊朗核設施內的兩條主濃縮隧道震塌,47名技術人員當場被活埋在廢墟下。
作為回應,伊朗于6月21日動用無人機集群,發動對以色列的自殺式攻擊。
接著,美國又對伊朗三座核設施投下六枚GBU-57作為回應。
新一輪伊以戰爭開始十天,雙方的打擊重點無疑都是對方的核設施。
那么,在美以的聯合針對下,伊朗的7座核設施傷亡情況如何?
伊朗核設施情況
對伊朗核武設施的各種打擊,是美以長久以來的目標。
第1個被打擊目標是納坦茲核設施。
2002年,叛逃的伊朗核科學家阿扎爾·納杰菲向西方情報機構透露,這座位于沙漠深處的"農業研究中心"實為鈾濃縮工廠。
美國人后來在谷歌地球上發現,納坦茲的地表建筑排列形狀,恰好與離心機大廳的散熱需求匹配。
后來證明,2006年伊朗在這里安裝了第一代IR-1離心機,這種基于巴基斯坦A.Q.汗網絡提供的離心機改進裝置,運行時會發出獨特電磁信號。
隨后,這個地方就成了以色列摩薩德的打擊目標。
2010年,以色列通過網絡病毒污染了這里的控制系統,導致伊朗痛失近千臺離心機。
這次遇襲過后,伊朗人學聰明了。
他們用混凝土澆筑出足球場大小的地下堡壘,把新一代IR-8離心機藏在六十米深的巖層下。2023年春天,當美國衛星發現納坦茲地表突然出現大量運輸鉛罐的卡車時,中央情報局才驚覺這里已經重建完畢。
以色列隨即發動代號“鐵砧”的行動。
12架無人機攜帶電磁脈沖彈頭從阿塞拜疆邊境潛入,卻在距離目標二十公里處被俄制“鎧甲-S1”防空系統擊落。
納坦茲核設施暫時得以存活,隨后,美以將目標瞄準第2個打擊目標福爾多地下核設施。
這座建在庫姆山腹地的工廠,深深埋藏于90米深的地下,頭頂由厚厚的鋼筋混凝土構成。
2021年國際原子能機構檢查員曾在這里檢測到豐度60%的濃縮鈾,距離武器級只差最后一步。
美國人在2024年動手了,兩架B-2起航,在連續航行幾十個小時后,成功向福爾多投放了四枚GBU-57鉆地彈。
每枚重達13.6噸的炸彈穿透了四十米巖層,爆炸引發的塌方堵塞了兩條主隧道,但核心區的離心機群因為藏在更深處的側洞逃過一劫。
第3個被打擊目標是伊朗的伊斯法罕鈾轉化廠。
這座占地三十萬平方米的廠區,能把黃餅轉化為六氟化鈾氣體,是核燃料循環的關鍵節點。2025年2月,廠區倉庫突然發生“氯氣泄漏事故”,后來調查發現,事故實際是摩薩德特工混入運輸隊,用微型炸藥摧毀了十二噸六氟化鈾儲備。
第4個是卡拉季的離心機組裝基地。
這個藏在民宅區地下的工廠,本打算批量生產更先進的IR-9離心機。
2025年4月某天凌晨,六名帶著奧地利口音的“核設備采購商”參觀時,西裝紐扣里藏著的納米炸藥突然引爆,價值三億美元的精密機床瞬間變成廢鐵。
事后調查發現,這些“商人”的真實身份是摩薩德下屬的"彩虹小隊",他們利用瑞士公司的掩護身份,用三年時間編織了完美的偽裝網。
眼瞅著核設施一再遭受打擊,伊朗決定通過特殊手段對核設施展開保護——請俄羅斯幫忙。
布什爾核電站就是其中的典型。
這座輕水反應堆由俄羅斯人一手承建,且外表打上了民用旗號,本以為憑借雙重掩護能躲開美西方的偵察,可2023年德國《明鏡周刊》曝出,這里提取的钚-239濃度足以制造三枚核彈。
隨后,以色列多次威脅要炸毀這里,卻因俄羅斯技術人員常駐而投鼠忌器,伊朗的圖謀生效了。
但好景不長,2025年5月一架身份不明的無人機在布什爾外圍被擊落,殘骸上的希伯來文字母暴露出以色列已經盯上這里。
伊朗的七處核設施中,最神秘的當屬帕爾欽軍事基地。
這個位于德黑蘭東南部的綜合設施,高墻內既有導彈組裝車間,也有疑似核武器高爆試驗場。2015年國際原子能機構曾在這里發現鈾痕跡,但伊朗堅稱是“常規武器污染”。
2020年的一場大火,燒毀了疑似核彈頭仿真模型實驗室,衛星照片顯示起火點恰好位于地下試驗井上方。
美國情報界普遍認為,伊朗90%的核武器設計數據都曾在此生成。
今年6月17日,以色列對這里發起了網絡攻擊,美西方普遍猜測,很可能摧毀了最關鍵的數字模型庫。
二十年博弈下來,伊朗核設施就像打不死的地鼠。
每當一座設施遭重創,總有更隱蔽的替代設施在另一處冒頭。
阿巴斯港新建的離心機廠藏在集裝箱碼頭的地下,利用港口晝夜不停的貨輪噪音掩蓋機械震動;
設拉子附近的“農業研究所”用激光干涉儀檢測圍墻震動,防止無人機投擲的穿甲彈;
甚至還有傳言說革命衛隊在里海海底鋪設了移動式離心機平臺,用潛艇運輸六氟化鈾氣體。
哪怕被美以兩國頻頻打擊,伊朗的核設施依然像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但問題的關鍵是,既然伊朗已經找到了核設施存續的辦法,為何始終搓不出真正的核武器?
搓不出的核武器?
其實稍加了解伊朗近些年的國情就會發現,伊朗雖說是中東第一強國,但他還真不具備研制核武器的必要條件,在幾大核武重要因素上,都慘遭美西方卡脖子。
拿離心機來說。
別看新聞里總說伊朗搞了幾萬臺,其實里頭能正常轉動的不到三成。
美國人二十年前搞出震網病毒那會兒,就專挑德國造的PLC控制器下手,搞得納坦茲核基地的離心機瘋狂自轉。
到了2023年,以色列人把病毒升級到3.0版本,現在連伊朗國產的巴瓦爾-373控制系統都能破解。
再說搞核彈的相關專家。
十年前伊朗還能吹自己有“中東愛因斯坦”法克里扎德,結果2020年這位國寶級科學家就被遙控機槍打成篩子。
之后五年,摩薩德又用汽車炸彈、無人機暗殺了七個頂尖專家。
今年新一輪伊以戰爭前,以色列更是將襲擊目標擴大到伊朗整個高層,搞得整個伊朗雞飛狗跳。
現如今,伊朗還活著的核武專家都住進軍事基地,出門要坐防彈車,連去廁所都有兩個持槍警衛跟著。
就連伊朗的大學校園,都被迫削減了核物理專業的開設。
沒有一定的人才儲備,研制核武器自然是癡人說夢。
此外,鈾材料更是卡脖子的難題。
伊朗一直受到國際社會的貿易制裁,普通商貿商品都未必能買到,更別提鈾元素。
在這種背景下,伊朗的鈾元素只能依靠自己開采。
可伊朗地底并不具備豐富的鈾礦,鈾礦石品質差的可憐,提煉成本也比國際市場價格高八倍。
好不容易攢到一些濃縮鈾,以色列一發導彈下來,二十年白干。
現在伊朗學聰明了,把高濃度鈾分成指甲蓋大小的鉛罐,運往全國十幾個秘密倉庫分散儲存。
但國際原子能機構那幫檢查員也不是吃素的,最新型監控傳感器能通過空氣里的微量元素,算出濃縮車間的實際產量,讓伊朗藏都沒地方藏。
說到底,伊朗這四十年的核之路就像在走鋼絲,左手拎著隨時會炸的濃縮鈾,右手抓著搖搖欲墜的經濟籃子,頭頂還有美以的導彈飛來飛去。
在這種情況下,伊朗核武之路遍布坎坷也就不意外了。
參考資料
黃培昭,蕭達,郭媛丹,等.美襲擊伊朗核設施加劇沖突[N].環球時報,2025
王豆.國內政治視角下美國的伊朗核政策研究(2009-2019)[D].華中師范大學,202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