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0億到黯然退場,曾經是火鍋界的明星,小肥羊到底做錯了什么?
上了年紀的人一定聽說過小肥羊這個品牌。這個誕生于內蒙古包頭的火鍋品牌,憑借不蘸料涮羊肉的創新模式,短短幾年時間,就從街邊小店成長為年營收超過40億元的行業霸主。
然而,這個曾經碾壓海底撈的火鍋一哥,卻在2012年被肯德基母公司百盛集團收購后急速衰落。如今,全球門店僅存110余家,甚至被消費者質疑是否已經消失。從行業神話到驟然隕落,小肥羊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這部田地的?
小肥羊的故事開始于1999年。當時,包頭出生的工人張剛下海創業,眼光明銳的他盯上了火鍋市場。恰好這個時候,他嘗到一款不用蘸料的清湯火鍋,覺得有搞頭的張剛立即出錢買下了配方。在對配方進行一定的改良之后,第一家小肥羊火鍋店正式在包頭開張。憑借湯底加草原羊肉的差異化定位,門店開業三天便人滿為患,日翻臺率高達5次。兩個月后,第二家店應運而生。出乎張剛預料的是,第二家店依舊火爆。要是平常人能開兩家生意火爆的火鍋店,估計也就心滿意足了。但張剛的野心遠不止于此。
不久之后,他就帶著獨創的直營加加盟雙軌模式殺向市場。這種模式讓小肥羊迅速席卷全國。2001年,小肥羊開放省級加盟后,以三天一店的速度瘋狂擴張。2004年,門店數突破700家,年營收達到43.3億元,次于百盛餐飲集團,穩居全國餐飲百強第二。
在擴張的同時,張剛也沒有疏忽對于食品品質的把控。他自建養殖基地,并且每只羊僅取40%精華部位。雖然這樣做導致小肥羊的成本比同行高30%,但好在顧客認可,復購率超80%。這種對食材的極致追求,讓小肥羊迅速打出了好口碑。消費者們都知道了,小肥羊火鍋店里的羊肉貨真價實。在這種風氣的引領下,內蒙古羊肉的收購價甚至都在3年內從每斤4元飆升至12元。
小肥羊的成功很快引起了資本的青睞。2006年,英國私募基金3I集團以2500萬美元注資小肥羊,創下中國餐飲業引入外資的首例。2008年,小肥羊登陸港交所,成為中華火鍋第一股。走到這里,可以說,小肥羊的發展可以用一帆風順來形容。先是借助連鎖加盟模式快速搶占市場,之后又借助資本的力量迅速完成上市。
上市不到一年,小肥羊就吸引到了國際頂級資本注意。2009年3月25日,百盛以4.93億美元買下小肥羊20%的股份。兩年后的2011年5月3日,百盛又以46億港元收購小肥羊。這一下,小肥羊算得上是嫁入豪門了。
然而,讓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這場被寄予厚望的中西合璧,卻成為品牌衰落的開端。
一開始,小肥羊的創始人張剛認為,百盛這家擁有肯德基、必勝客的國際餐飲巨頭,肯定能給小肥羊帶來先進的管理體系。然而,現實卻出乎意料地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剛被收購沒多久,百盛空降的高管就開始強推西方餐飲的標準化。原本需要4小時現熬的滋補湯底,被替換為中央工廠的補粉濃縮液,手工現切的錫林郭勒羔羊肉被改為冷凍預制品。一些店里的內蒙古老師傅忍不住吐槽,羊肉冷凍后再解凍,肌紅蛋白流失,口感像木頭渣。許多老師傅因為看不慣這樣的行為憤而離職。
更致命的是,百盛高管團隊對效率的極致追求。百盛要求,門店翻臺率必須達到每天4.5次,顧客停留超過90分鐘,店長就得挨批。這種完全照搬快餐行業的效率指標,忽視火鍋社交屬性的考核,直接導致小肥羊服務品質滑坡。
進入百盛體系后,小肥羊菜品數量被砍掉了80%,長時間不推出標志性創新產品。當巴奴火鍋以菌湯現熬、毛肚現撕征服消費者味蕾的時候,小肥羊卻搞起了推銷自動升降火鍋這類華而不實的設備,結果最后還因肉剛煮熟就被機器收走,遭消費者吐槽。
與此同時,被百盛收購后,小肥羊對加盟商的監管也不到位。為完成百盛制定的開店指標,小肥羊放寬了加盟審核,允許門店自行采購羊肉。結果一些加盟商為了利潤開始弄虛作假。2014年,河北某加盟商用鴨肉冒充羊肉的丑聞曝光后,品牌信譽遭受重創,小肥羊單日市值蒸發了8億。
經過百盛集團的一番折騰,小肥羊的市場份額不斷縮減。到了如今的2025年,小肥羊全球門店僅剩下110家左右,市場份額更是被海底撈、巴奴火鍋等品牌吊打。
現在回頭來看,就會發現小肥羊的興衰,恰似一波沸騰的火鍋。資本的火候過猛,蒸發掉了這個品牌最珍貴的本位。小肥羊這個曾經定義了一個時代的美味符號,用20年時間,為我們奉上了一個典型的商業教訓。它提醒著所有創業者,比資本更珍貴的是消費者的口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