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近日,新任北約秘書長呂特諂媚地將特朗普比作“爸爸”,而特朗普也在記者會上承認了這一點,他身后的副總統萬斯和防長赫格塞思都“笑不活”了。當時咱們就指出,北約叫特朗普“爸爸”,意味著歐洲對美國的臣服,美國即將從歐洲抽身,從而集中全力圍堵中國。對此,有人認為可能是“過度解讀”,但就在呂特叫特朗普“爸爸”的第2天,歐盟就忙不迭地為“爸爸”出主意,“幫特朗普搞定中國”。
據觀察者網6月27日的報道,歐盟領導人齊聚布魯塞爾,討論如何處理美歐貿易爭端的問題,期間就有人主動提出,要與美國合作,以幫助美國“解決中國在經濟方面的威脅”。美歐經貿摩擦,是特朗普上臺后關稅戰的遺留問題,此次歐盟領導人會議,就是討論如何讓步,以換取特朗普豁免或者降低對歐盟商品的關稅,同時避免特朗普將對歐關稅提高到50%。按理說,這原本是美歐之間的事情,為何會突然扯上中國?
原因倒也不難理解,目前歐盟對美國的讓步,還不足以讓特朗普感到滿意,比如說,歐盟考慮降低部分美國商品關稅,簡化美國農產品的準入程序等,但特朗普卻堅決要求歐盟“徹底取消數字服務稅和增值稅”。在自身讓步已接近紅線的情況下,歐盟只能通過其他的條件,來讓美國感到滿意,于是“助美遏華”也就醞釀而出了,正所謂,“死道友不死貧道”,更何況中國本就不算“道友”,兩者的信仰截然不同。
那么歐盟打算怎么“助美遏華”?從經濟上來講,歐盟可能會配合美國指控中國“產能過剩”,提供了“非市場補貼”,通過WTO要求中國提高出口價格,以降低中國產品的競爭力;從科技上來講,可能會在高科技產品的出口管制方面,與美國達成協議,比如聯手施壓荷蘭阿斯麥,阻止其向中國提供先進光刻機;從供應鏈上來講,美歐或聯手推動關鍵供應鏈的重組,只要錢夠,多花點時間,多少還是有效果的。
當然,歐盟“助美遏華”的最關鍵步驟,其實還是提升自身的軍事力量,也即以北約成員國的身份提高軍費開支,從而增強北約尤其是歐洲成員國的整體軍力水平。此舉倒不是說需要他們協助美國“屠龍”,而是需要他們“穩鵝”,要拖住俄羅斯,不要讓大鵝插手白頭鷹與巨龍之間的“終極對決”。以現在歐洲牛的實力,是無法拖住大鵝的,所以才要他們增強實力,便于美國抽身去對付中國。
從總體形勢來看,俄烏沖突短期內恐怕難以結束,但北約愿意增加軍費,尤其是歐洲人愿意“自力更生”,俄烏沖突啥時候結束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只要不拖著美國就行。而中東局勢總體上對美國有利,伊朗似乎打算繼續對抗,但實力差距還是非常明顯的,其政權的妥協性恐怕不會馬上根除。因此,美國開始啟動“圍攻”中國的戰略,也就不難理解,而歐洲、北約(二者是一體兩面)支持“爸爸”,“真孝子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