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U19男籃,最需要的不是掌聲,而是冷靜地看清自己的位置。
說到底,每到大賽名單公布,總會有一陣子“新鮮感——混血球員的加入、年齡層里的尖子生湊在一起,外加對手一個個都不簡單,足夠讓關注中國籃球的人心里泛起點波瀾。但實事求是講,熱鬧歸熱鬧,咱們還是得把目光放在“隊伍怎么成長這件事上。中國籃球的青訓體系,幾十年來好壞交錯,偶爾有驚喜,更多是隱憂。別說是世界青年賽,就連國內聯賽,年輕球員能不能真正頂住壓力、經得起摔打,這一直是個問號。
說到底,和加拿大、德國這些對手比起來,我們天賦確實有差距。這個話題說多了可能有點扎心,但事實就是這樣。誰不想有個好成績?但把希望都寄托在“有幾個混血球員或者“這屆隊員都是同齡最強上,難免有些一廂情愿。其實更該問問:這些孩子平時打了多少高水平比賽?教練組有沒有真刀真槍地磨合過?還有,青訓系統到底給沒給他們應有的保障?這些才是決定他們能不能往上走的根子問題。
有朋友會說:“競技體育不就該追求贏嗎?沒錯,拼勝負是自然的事,但如果每次都是輸完球就一陣批評,贏一場又一陣吹捧,最后受傷的還是這些球員。尤其國字號隊伍,更需要守住底線。喜愛歸喜愛,輸贏都得有個度,不能讓外部輿論把隊伍推向極端。其實老百姓也不傻,誰能看不出來中國籃球的短板?但只要這套體系還在,誰都不能指望靠一兩個人改變大局。我們可以期待,但不能苛求。
站在評論員的角度,我更希望大家關注這些球員背后的成長環境。到底是機制問題多,還是執行上有貓膩?到底是缺好苗子,還是好苗子沒被用好?這些都是繞不過去的現實。別總拿“下屆會更好當安慰,未來的改善需要今天的扎實投入。我們不缺激情,缺的是踏踏實實的耐心和專業。
最后,其實最公平的規則,就是讓每個孩子都能在陽光下公平競爭,不靠炒作、不靠特殊身份,靠的是日常的努力和體系的保障。籃球這事,有熱愛更要有規矩,誰都別想著一步登天。想走得遠,就得按規矩來,別讓“看熱鬧替代了真正的職業尊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