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楚欽最近頻頻出現在大眾視野,但他能否在“體育冠軍與“時尚明星這兩塊招牌間拿捏分寸,才是真正值得琢磨的地方。
實事求是講,王楚欽這兩年成績有目共睹,拿下世界大賽單打冠軍之后,不論是在國乒體系內部,還是在廣大球迷心中,他的位置都算得上“核心。但令人關注的不僅是成績本身,而是他在場外承擔起了越來越多商業身份。國際一線奢侈品牌主動拋來橄欖枝,這對年輕運動員來說,既是肯定,也是壓力。畢竟,體育和商業,本質上是兩套邏輯,這點老一輩運動員或許心里更有數。
坦率說,中國體育明星與國際品牌的深度合作,并不是新鮮事。姚明、李娜、蘇炳添,這些名字多少都和高端廣告、全球代言有過交集。但王楚欽這一次的合作形式,多少有些不一樣:不僅有專屬定制的宣傳片,還通過虛擬展廳、互動體驗等新方式,把體育元素和品牌調性揉在了一起。有人會問,這到底是體育人潮流化,還是商業在借勢體育?我的看法是,兩者互為需要,但分寸最難把握。
運動員有偶像氣質沒錯,可職業體育的根本,終究是成績說話。這話聽著有點刺耳,但事實如此。體育體系對運動員的要求,遠不是“露臉那么簡單。訓練、比賽、團隊配合、傷病管理,每一步都得腳踏實地。商業曝光度再高,歸根結底還是要靠賽場上的硬實力來兜底。否則,流量是虛的,獎牌才是真的。
當然,品牌方的算盤也不是秘密。誰都知道,體育冠軍兼具正能量和號召力,能帶動年輕消費群體,這是明擺著的事。但有一點不能忽視——運動員的形象不是隨便消費的。體育不是娛樂圈,冠軍頭銜背后,站著的是整個體系的努力與規矩。喜愛歸喜愛,規矩不能亂。運動員可以有時尚的外表,但不能丟了專業的底色。哪怕是國際品牌,也不能要求運動員在集訓、備戰時隨叫隨到。這個界限,自己人心里必須有桿秤。
再說一個現實問題。近年來,體育明星商業化的步子越來越大,社會輿論容易被表面的“時尚感“年輕范兒帶著走。作為評論員,我更愿意提醒一句:別讓體育人的社會價值被過度娛樂化。運動員能被社會看見,是體系的成果;能被品牌看上,是個人努力的獎勵。但職業的尊嚴、集體的榮譽,不能輕易讓位給商業利益。這不是誰都能插一腳的事。
最后,回到常識。體育和商業可以合作,但底線是不能影響運動員的競技狀態和長遠發展。市場再熱鬧,比賽才是硬道理。對王楚欽這樣正處黃金年齡的主力來說,能站在多種舞臺上固然好,但最該守住的,還是訓練場上的那份專注與敬業。體育明星的商業價值,歸根結底要靠競技成績和職業素養來支撐。別讓一時的聚光燈,模糊了長遠的方向。這點,無論是運動員、品牌方還是球迷,都應該心里有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