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青訓違約金的討論,其實繞不開一個根本問題:在中國足球培養體系里,什么才算是合理的“退出成本?這事兒看著像個人恩怨,背后卻是真金白銀和一套規矩之間的博弈。
說起來,這次風波的起因并不復雜。一邊是孩子家長覺得退出青訓體系的費用太高,覺得自己吃了虧;另一邊,青訓方又有自己的賬要算。雙方意見僵持不下,甚至鬧上了網絡。坦率地講,這種矛盾不是第一次出現,也絕不是最后一次。無論是足球、籃球,還是其他競技項目,家長和俱樂部、學校之間在“培養成本這個問題上,幾乎年年都會有分歧。只是,這次因為涉及知名教練,關注度才格外高。
實事求是講,青訓培養一個孩子,從場地、教練、食宿到文化課,這里頭的投入有時候比家長想象的還要大得多。別說什么“免費午餐,在體育圈,免費的往往都是最貴的。很多人一聽說青訓違約金高,習慣性把矛頭指向“俱樂部太黑,其實細算下來,真要什么都不收,誰還愿意踏踏實實搞青訓?有的家長覺得,孩子沒踢出來、想換個方向就應該隨時走人,這想法聽著人情味兒十足,但就像老一輩常說的:“規矩不能亂。一旦成了誰都能“拍拍屁股走人,那整個培養體系就散了。
換個角度說,家長們的焦慮我也能理解。孩子從八九歲送進青訓營,一路摸爬滾打,誰不希望有更好的前途?但職業體育不是普通興趣班,這里面的簽約、違約可不是鬧著玩的。合同怎么簽,責任怎么分,都是“自己人之間早就說清楚的事。真要有爭議,拿合同說話,這是最基本的底線。有人只曬病歷、避開合同細節,想用輿論倒逼解決方案,這種做法說實話,未必能讓更多人信服。畢竟一旦帶出“只要鬧大了就能少賠錢的先例,對所有踏實做事的青訓機構都是傷害。
有時候,看似一個小小的違約爭議,其實折射的是整個行業的生態。為什么國外青訓能出人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大家都知道“規矩在哪兒,該賠的錢一分不少,該承擔的責任也沒人推脫。我們當然希望更多孩子能有出路、能被善待,但這不意味著培養方的付出可以被忽略。正因為如此,青訓體系既要有人情味兒,更要有底線。誰付出了,就要有基本保障;誰選擇退出,也要遵守事先約定。
說到底,青訓不是什么慈善事業。大家都不掙錢,但最起碼的公平和秩序不能丟。家長心疼孩子沒錯,青訓機構守住底線也沒錯。真要有分歧,就拿合約、拿事實說話,把情緒擱一邊,用規矩辦事。只有這樣,中國足球的青訓路子,才不會被一時的情緒和輿論所左右。別讓爭議跑偏成各說各話,更不能讓青訓成了誰都能隨便“進出的菜市場。規矩立住了,才有人敢踏實投入,孩子們才有真正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