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話實說,這兩天圍繞中國籃球的熱度,主要還是因為楊瀚森沖進了NBA——但我想說,真正讓職業隊伍走得長遠的,從來不是一兩個天才的閃光,而是整個體系的用心經營。最近CBA也有三件事在圈內引發不少議論:一是某些主教練商業活動繁忙,訓練場上難覓身影;二是上海男籃在續約國產內線球員上做出選擇;三是北控隊教練席結構微調,外籍教練獲得總教練位置。這些消息背后,其實考驗的是中國職業體育應有的規矩和分寸。
回頭看廣東男籃的備戰,主教練這一位置無論在哪支球隊,按理說都應該是最“沉得下心的那個人。球隊剛集訓,主教練卻頻頻出席各類社會活動,這不是誰都能理解的安排。有球迷質疑,教練是不是把精力分成了兩份。老實說,這話聽著有點不舒服,但確實如此。職業體育講究的就是專注和責任感,主帥帶隊首重“陪伴和調整——尤其在夏訓階段,提升球員能力、凝聚團隊精神,沒法靠隔空喊話或等著賽季臨場救火。人情世故歸人情世故,但規矩不能亂,畢竟主教練的稀缺性和權威感,是靠日常點滴積累下來的。
再說上海男籃續約內線球員的事。實事求是講,這種人事操作表面看是陣容深度的調整,細究起來,考驗的是俱樂部對本土球員價值的判斷。國產內線在CBA里一直是稀缺品種,哪怕數據不算亮眼,能穩定做替補、撐住輪換,也算是“自己人。但問題也來了:一邊傳出高價求購新內線,一邊又與老將續約,難免讓人猜測管理層到底想要什么。其實選誰、用誰沒那么簡單,背后既有市場博弈,也有現實無奈。喜愛歸喜愛,公平競爭、公開透明才是最基本的職業標準。
北控男籃教練席的變動,則是另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國產主帥和外籍教練的角色分工,歷來是CBA繞不開的議題。有人覺得,既然外教帶隊成績出色,理應給他主教練的位置;但俱樂部最終選擇讓國產教練擔任主帥,讓外教擔任“總教練輔佐。表面上看是平衡各方利益,實際上是考慮溝通成本、球隊文化認同等因素。作為評論員,我并不認為外教成績好就一定要取而代之,也不覺得國產教練天然更懂中國球員。這不是誰都能插一腳的事。每個崗位都有其價值,關鍵是能不能各司其職、形成合力。
站在職業體育的角度,我更認同那種“把本職工作做到極致的態度。主教練可以有社會影響力,但不能讓商業活動影響本職工作;球員續約和人員補強要有章可循,不能靠人情定去留;教練席分工要尊重實際貢獻,也要給年輕教練成長空間。規矩之下,才有公平競爭和團隊協作的可能。
最后得提醒一句:職業體育說到底,是靠體系和日常積累成就未來的。無論球員還是教練,都該把“做好自己的本分放在首位。偶爾的商業活動、人員流動可以理解,但別讓這些成為主業的借口。畢竟,只有在規矩和專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球隊和個人才能真正贏得尊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