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得分王林葳落選NBA選秀,不少人心里泛著不平。實話說,年輕球員在國內打出一片天地,卻在更高的平臺碰壁,這樣的故事在中國籃球并不罕見。
林葳的經歷其實很有代表性:上賽季,他在CBA場均得分領跑本土球員,球迷對他的期待水漲船高。而這股熱情還帶著點“打破成見的勁頭,希望看著中國男籃或者NBA俱樂部能給他一個機會。但籃球歸根結底有它的規矩和門檻。無論是國家隊還是NBA,選人的標準都不只是得分多少,更看重全面性與職業適應力。林葳沒有進入集訓名單,隨后又在NBA選秀中無人問津,這讓許多支持者感到遺憾甚至憤懣。但如果我們試著換個角度,也許會發現,這背后其實沒那么多“偏見或者“打壓。
我們喜歡一個球員,情感上當然希望他一路順風。但競技體育從來不是靠喜歡來決定命運。林葳的進攻能力有目共睹,可防守端的短板同樣明顯;他的出手權多,效率卻未必突出。這些問題,國家隊主帥、NBA球探都不是看不到。中國籃球這些年最缺的,其實不是得分手,而是能在高強度對抗下完成攻防轉換、融入團隊體系的球員。這里面沒有誰和誰過不去,只有標準和現實的距離。
近年國內球迷越來越關心中國球員的“出海,但我們也要明白,NBA的門檻不是靠人氣堆出來的。試訓、特訓、選秀流程里,沒有哪個環節是可以靠“情懷通關的。林葳落選或許令人遺憾,但這并不等于中國籃球出了問題,也不是某位主帥一己之見決定一切。我們應該尊重每一位為夢想拼搏的球員,同時也要承認,職業體育就是一場優中選優、殘酷但公平的考試。
站在評論員的角度,我更傾向于支持尊重專業判斷的那一方。選拔標準可以爭議,過程可以改進,但不能讓規則因為一時的熱情而變得模糊。林葳的努力值得肯定,他未來或許還有機會通過夏季聯賽尋求突破。但今天的落選,其實是體系自有的篩選機制在發揮作用。
最后還是想提醒一句:競技體育的成功沒法“包郵到家,每一步都要腳踏實地。無論是球員、俱樂部還是球迷,都別讓喜愛跑偏成無底線的期待。真正的進步,永遠是在尊重規則與理性選擇中才能發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