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國都長安(今西安)歷史上曾多次被攻陷,其中最常被提及的“六陷”指的是在唐朝中后期(主要是安史之亂后)發生的六次重大淪陷事件。這六次分別是:
1、756年:安祿山攻陷長安(安史之亂)
攻占者:安祿山叛軍(將領為崔乾佑、孫孝哲等)
安史之亂爆發后,叛軍勢如破竹。哥舒翰在潼關戰敗,長安門戶大開。
唐玄宗倉皇西逃入蜀。叛軍占領長安,大肆劫掠。
收復:757年,郭子儀等率軍收復長安。
2、763年:吐蕃攻陷長安
攻占者:吐蕃軍隊
安史之亂后,唐朝邊防空虛,精銳部隊多調往內地平叛。吐蕃乘機大舉入侵。
吐蕃軍逼近長安,唐代宗逃往陜州(今河南陜縣)。吐蕃立已故邠王李守禮之孫李承宏為傀儡皇帝,占據長安15天。
收復:郭子儀以疑兵之計,虛張聲勢,吐蕃驚懼,劫掠后撤出長安。代宗返回。
3、783年:涇原兵變,朱泚占領長安
攻占者:涇原鎮叛變士兵 → 擁立太尉朱泚(后自稱大秦皇帝,國號秦,后改漢)
涇原士兵奉命東征平叛,路過長安時因犒賞菲薄發生嘩變。
叛軍攻入長安,唐德宗倉皇逃往奉天(今陜西乾縣)。叛軍擁立被軟禁在京的原盧龍節度使朱泚為首領。朱泚稱帝,圍攻奉天。
收復:784年,李晟等率軍收復長安。德宗先逃至梁州(今陜西漢中),后返回長安。
4、881年:黃巢攻陷長安(黃巢起義)
攻占者:黃巢起義軍
黃巢起義軍席卷全國,勢力強大。
起義軍攻破潼關,唐僖宗效仿玄宗,逃往四川。黃巢入長安,建立“大齊”政權。這是長安遭受破壞最嚴重的一次之一。
收復:883年,在沙陀首領李克用等藩鎮軍隊的聯合進攻下,黃巢被迫退出長安。次年(884年)黃巢敗亡。
5、885年:李克用、王重榮攻入長安,僖宗出逃
攻占者: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河中節度使王重榮聯軍
權宦田令孜與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爭安邑、解縣鹽池之利,并試圖削奪李克用職權,引發沖突。
田令孜挾持僖宗出逃鳳翔,再逃往興元(今陜西漢中)。李克用、王重榮聯軍擊敗田令孜支持的邠寧節度使朱玫和鳳翔節度使李昌符的軍隊,一度進入長安。朱玫后來在長安立襄王李煴為傀儡皇帝。
收復/后續:886年,朱玫被部將所殺,李煴被殺。888年,僖宗回到長安,不久病逝。這次事件本質是藩鎮為爭奪控制權和利益而引發的混戰,皇帝再次被迫出逃。
6、896年:李茂貞進逼長安,昭宗出逃
威脅者/實際控制者:鳳翔節度使李茂貞
李茂貞勢力強大,干預朝政,與朝廷矛盾尖銳。
李茂貞借口朝廷對靜難節度使王行瑜(李茂貞盟友)用兵,率軍進逼長安。
唐昭宗倉促逃往華州(今陜西華縣),被鎮國軍節度使韓建控制。李茂貞的軍隊進入長安,大肆焚掠,宮室市肆被毀大半。
后續:昭宗被韓建軟禁在華州近三年(896—898年),直到898年才返回長安,但長安已殘破不堪,朝廷完全被強藩操控。
這次雖未嚴格意義上“陷落”于敵國,但皇帝因藩鎮武力威脅被迫出逃,京城被藩鎮軍隊蹂躪,是中央權威徹底崩潰的標志性事件之一,常被計入“六陷”。
總結:
這“六陷”長安(或導致皇帝出逃的重大事件)發生在唐朝由盛轉衰直至滅亡的關鍵時期(安史之亂后至唐末),反映了:
1、中央權威的崩塌:朝廷無力控制地方藩鎮和抵御外敵。
2、藩鎮割據的惡果:叛亂、兵變、藩鎮混戰是都城屢陷的主因。
3、外患的加劇:吐蕃等外族趁虛而入。
4、民變的沖擊:黃巢起義給予帝國致命一擊。
5、國力的衰微與都城的殘破:每次淪陷都伴隨著巨大的破壞,尤其是黃巢和李茂貞時期,長安元氣大傷,最終被朱溫徹底毀滅。
這六次事件是唐朝中后期政治混亂、軍事失控、社會矛盾激化的集中體現,最終導致了唐朝的滅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