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位于陜西省西安城南長安區(qū)的楊虎城將軍烈士陵園內(nèi),建成了一座新墓。
這座新墓位于楊虎城陵墓的左側,墓碑上寫著“陜西省政協(xié)委員張蕙蘭之墓”。
從全國各地過來悼念楊虎城將軍的游客們對這位政協(xié)委員為什么會被安葬在這里十分不解,而當工作人員告訴他們這位政協(xié)委員是楊虎城的妻子時,游客們更是目瞪口呆。
誠然,楊虎城的兩位正房夫人羅佩蘭和謝葆真早已是名滿天下,她們在戰(zhàn)爭年代隨楊虎城南征北戰(zhàn),實乃巾幗英雄,在國內(nèi)外都享有極高的盛譽。
然而,其實楊虎城還有另一位偏房夫人,名叫張蕙蘭。她在那個年代里,相較于另外兩位夫人就顯得太過默默無聞,以至于除了楊家人外,很少有人知道她的事跡。
雖然張蕙蘭沒有像羅佩蘭和謝葆真那么有名,但是她為人民和楊家做出的貢獻卻一點也不比她們少。特別是在撫養(yǎng)楊家后人的事情上,她含辛茹苦地撫養(yǎng)了楊家三代,接受過她照顧的楊家后人更是多達30余人。
她與楊虎城的故事,還需要從楊虎城的母親孫一蓮開始說起。
1911年10月,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fā),全國各地的無數(shù)仁人志士紛紛揭竿而起,陜西同樣也爆發(fā)了反清起義。
當時,楊虎城年僅18歲,是當?shù)剡M步團體中秋會的領袖,會員足有百余人之多。
楊虎城在得到陜西爆發(fā)反清起義的消息后,毅然率領中秋會成員高舉義旗,與清軍頑強作戰(zhàn),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成為了當?shù)仡H有威望的民兵領袖。
在辛亥革命勝利之后,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他為了排除異己,將全國各地的民兵全部裁去,楊虎城因此又率眾退伍歸家。
當中秋會成員們回到家鄉(xiāng)之時,他們卻驚訝地發(fā)現(xiàn),家鄉(xiāng)人的處境并沒有因為革命而有絲毫改變。當?shù)氐膼喊耘c官僚相勾結,橫行鄉(xiāng)里,攪得鄉(xiāng)親們苦不堪言。
楊虎城為此又率領中秋會成員們,嚴懲惡霸,為民除害,人民無不對他愛戴有加。
但是,楊虎城此舉卻受到官僚們的憎恨,他們誣陷楊虎城為土匪,到處通緝他。沒有辦法的楊虎城,只好率領中秋會成員逃到了山上落草,在附近一帶劫富濟貧。
在楊虎城落草之后,楊母孫一蓮也只好帶著小兒子楊虎榮返回了娘家孫鎮(zhèn)。
孫鎮(zhèn)有一位中醫(yī)名叫張養(yǎng)清,他在聽說了楊虎城的英雄事跡之后,對楊虎城非常崇敬。
所以,當孫一蓮返回娘家后,他當即前來拜訪,二人因此相熟。
后來孫一蓮因為思念長子而大病了一場,張養(yǎng)清不光忙前忙后,為她看病,還將自己年僅十歲的女兒張蕙蘭叫來照顧孫一蓮。
在朝夕相處之中,孫一蓮對張蕙蘭越發(fā)疼愛,于是當病好后,她就做主為楊虎城和張蕙蘭定下了親事。
1915年,袁世凱宣布恢復帝制,南方將領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云南宣布獨立,隨后組成護國軍出兵討袁。楊虎城得知后,立刻率眾加入了護國軍。
1916年,楊虎城所部被編為陜西陸軍第3混成團第1營,楊虎城任營長。他在戰(zhàn)斗中負了傷,正好來到孫鎮(zhèn)張養(yǎng)清的藥鋪中治傷。
當楊虎城養(yǎng)好傷,準備歸隊時,張養(yǎng)清向楊虎城說明了與其母定下兒女親家的事情。
楊虎城是一位孝子,雖然他當時已經(jīng)有了妻子羅佩蘭,但是他聽聞是母親做主,于是也就答應了。
在得到楊虎城的同意后,楊母立刻把張蕙蘭引進了家門。
1919年,楊虎城返回家中,楊母令二人按照舊式禮節(jié),拜堂成親。
這時,楊虎城面臨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他的兩個妻子誰大誰小。
如果按照結婚順序,那自然是羅佩蘭為大,張蕙蘭為小。
可是按照進門順序,張蕙蘭先進的門,應該是她為大。
由于當時羅佩蘭還沒有進門,所以這個問題沒有人提出來,楊虎城也就把此事擱置了。
1922年初,一直隨軍行動的羅佩蘭在軍中懷孕。楊虎城覺得行軍途中太過艱苦,怕影響羅佩蘭的胎氣,就親自護送羅佩蘭返回了家中。
楊虎榮一見到哥哥帶著嫂子回來了,于是大喊:“大哥跟二嫂回來了!”
他這么一喊,楊虎城就尷尬了,因為按照禮數(shù),羅佩蘭如果為小,就應該給張蕙蘭行禮。
就在楊虎城不知道該如何收場時,張蕙蘭主動過來把羅佩蘭扶到主位,然后向羅佩蘭行禮、奉茶,并且說道:“姐,妹妹向您敬茶。”
張蕙蘭的這一主動謙讓,立刻把所有問題都解決了,不過楊虎榮卻沒有改口,始終稱張蕙蘭為大嫂,羅佩蘭為二嫂。
就這樣,在名分上,張蕙蘭成為了楊虎城的偏房。
在將羅佩蘭安頓好后,楊虎城就又匆匆返回了軍中。
而平時主持家務的張蕙蘭除了照顧婆婆之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照顧已有身孕的羅佩蘭身上。
1922年12月15日,在張蕙蘭的悉心照料下,羅佩蘭順利生下一個兒子。
在軍中的楊虎城得到消息,高興不已,親自給弟弟寫信,在信中給長子取名“拯民”,意為“拯救人民”。
可是,楊家人不知道的是,此時的楊虎城由于遭遇北洋軍閥的圍攻,他不得不率部跋涉一千多里,到沙陀國(陜北榆林)井岳秀那里尋求庇護。
雖然井岳秀接納了楊虎城,但是對他非常警惕,不讓楊虎城的部隊進入榆林,只允許他們在城外駐扎。
就在此時,楊虎城突然患上了重病。井岳秀雖然允許楊虎城進入榆林治病,但只讓他帶兩名隨行官員。
這些只會打仗的大老粗又豈會照顧人,所以楊虎城的病不光越來越重,心情也變得愈發(fā)煩悶起來。
1923年3月,從月子中恢復沒多久的羅佩蘭從楊虎城寄來的照片中,看出了楊虎城面臨的困境,于是毅然決定帶著剛出生沒多久的孩子去見楊虎城。
可是楊母孫一蓮卻不同意,她流著淚說:“讓你們孤兒寡母奔波千里,那怎么行?”
就在這時張蕙蘭站了出來,她對婆婆說:“我護送姐姐和孩子過去,您放心,哪怕我吃盡苦頭,也不會讓他們母子倆受一點委屈。”
之后,張蕙蘭去雇了兩輛馬車,把所有家務都交給了叔叔楊虎榮,便帶著羅佩蘭和楊拯民出發(fā)了。
由于北洋軍閥的重重封鎖,張蕙蘭帶著母子倆到處繞行,在漫天風沙的陜北地區(qū)奔波了一個多月,歷經(jīng)千辛萬苦,終于將二人護送到了榆林。
當楊虎城見到母子倆后,對張蕙蘭感激不已,打算把她也留在身邊。
但是張蕙蘭卻說:“姐姐是女中豪杰,有她在你身邊,我就放心了。我在這里也幫不上忙,家中婆婆還需要我照顧,我明天就回去!”
一聽到要照顧母親,楊虎城這個孝子也不好再強留張蕙蘭。兩天后,楊虎城派了兩名衛(wèi)兵,把張蕙蘭送了回去。
之后,楊虎城有了羅佩蘭的照顧,病情逐漸好轉,最終恢復了健康。
1924年,羅佩蘭又在軍中為楊虎城生下了一個女兒,名為“拯坤”。
同一年,楊虎城升任國民軍第三軍第三師師長,奉命南下關中,羅佩蘭也帶著一雙兒女隨軍行動。
由于羅佩蘭第二次生育是在軍中,沒有得到悉心的照顧,再加上連日行軍,身體每況愈下,最終不幸患上了肺結核。
羅佩蘭生病了,兒女便沒人照顧。于是楊虎城派人把兒子送回了老家,交給張蕙蘭撫養(yǎng),女兒則交給了當?shù)氐囊晃荒棠铩kS后他為羅佩蘭在僻靜之地買下一座大宅院,雇來了幾位醫(yī)生、護士照顧,又派了幾名衛(wèi)兵護衛(wèi)。
在一切安頓妥當之后,楊虎城又率部踏上了征程。
1926年初,吳佩孚和張作霖聯(lián)合向國民黨軍開戰(zhàn)。楊虎城為策應北伐軍,將吳佩孚一路引誘至陜西。吳佩孚為盡快結束戰(zhàn)斗,派劉鎮(zhèn)華率十萬大軍,直逼西安。
當時鎮(zhèn)守西安的李虎臣手上僅5000人,兵力懸殊,于是下令做好棄城準備。
楊虎城得知后,親率5000騎兵,日夜兼程,最終在圍城前殺入城內(nèi)。
楊虎城在見到李虎臣后,對其說以利害,告訴他只要西安守住了,就能牽制住吳佩孚,給北伐軍爭取時間。
就這樣,楊虎城、李虎臣“二虎”守城,揭開了西安保衛(wèi)戰(zhàn)的序幕。
西安保衛(wèi)戰(zhàn)是北伐戰(zhàn)爭中最為壯烈的一場戰(zhàn)役,二人率領一萬勇士抵抗劉鎮(zhèn)華十萬大軍的圍困足足八個月之久。以餓死四萬人(占全市人口四分之一)的代價,為北伐軍爭取了時間,并且獲得了戰(zhàn)役的最終勝利。
在圍城最關鍵的時候,吳佩孚為逼迫楊虎城就范,四處派人搜捕楊虎城的家人,但是他怎么都找不到楊家人。
原來,張蕙蘭在得知西安戰(zhàn)事之后,立刻就帶著一家老小去了羅佩蘭養(yǎng)病的宅院,楊虎榮一家則逃往了別處。
當時,羅佩蘭已經(jīng)是病入膏肓,不斷地咯血,她見到張蕙蘭后說:“你們趕緊跑,我病得太重,跑不了了。如果敵軍來了,我就用手槍自行了斷,絕不給虎城添麻煩!”
后來,張蕙蘭又在附近的村子中找到了楊虎城的長女楊拯坤,便帶著她一起跟隨著衛(wèi)兵轉移了。
然而,他們在轉移途中遇上了敵人,護送他們的衛(wèi)兵有些犧牲了,有些走散了,行李也都遺失了。
張蕙蘭帶著婆婆和孩子,一路討飯,終于跑到了一個農(nóng)村里。
村民們見她氣質不凡,身后又有追兵,一下子就猜出了她的身份。
當時吳佩孚懸賞十萬大洋要楊虎城的人頭,對楊家人自然也是賞金頗豐。
但是村民們對楊虎城都崇敬萬分,沒有一個人將他們出賣的。在村民的保護下,他們終于躲過了追殺。
而羅佩蘭因為住所非常隱蔽,也沒有被敵人找到,她最終在西安解圍的前一天病逝。
11月28日,西安保衛(wèi)戰(zhàn)獲勝,但是楊虎城卻得到了愛妻去世的噩耗。
楊虎城在趕到羅佩蘭住所時,她已經(jīng)入殮,楊虎城撲在其棺材上痛哭不已。
按照當時的習俗,出殯當天,去世的人要由孝子為靈柩拉纖。但是楊拯民年幼,根本沒法拉纖。
面對這個問題,沒想到楊虎城竟然哭著說:“我來當孝子!”
楊虎榮聽后,直呼不行:“哪有丈夫給妻子當孝子的道理?”
但是楊虎城語氣十分堅決地又說了一遍:“我當孝子!”
出殯當天,身為丈夫的楊虎城竟為妻子披麻戴孝,先行了孝子禮,之后一路拉纖,把靈柩從靈堂拉到了墓地。行人見了,無不掩面垂淚。
在為亡妻操持完葬禮后,楊虎城始終沉浸在喪妻之痛中。無論國民黨高層怎么請他,他都不肯出山。
有一天,楊虎城看見張蕙蘭坐在椅子上,傷心地哭泣。
楊虎城詢問她怎么了,她卻什么都不說。
最后,在楊虎城的追問下,張蕙蘭才哭著說道:“我哭我爹看錯了人!他以為你是英雄豪杰,才把我嫁給你!誰知你這樣不成器,竟為兒女情長誤了大事!要是姐姐還在世,看到你這個樣子,定能把你說動!是我無能!我對不起姐姐啊!”
楊虎城聽后,立刻清醒了過來,他當即昂首挺胸,對張蕙蘭說道:“我明天就率部出征!家里就全部交給你了!”
1927年2月,楊虎城率部返回西安,出任國民聯(lián)軍第十路軍總司令,之后國民聯(lián)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楊虎城任第二集團軍第10軍軍長;5月,楊虎城出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東路軍前敵總指揮,率部出師北伐。
在北伐途中,楊虎城認識了女兵謝葆真,不久之后與她結為夫妻。
1928年春,楊虎城所部作戰(zhàn)失利,其部不得不撤出渭北地區(qū)。
楊虎城的部隊一撤,楊家所居住的三原地區(qū)就失去了保護。張蕙蘭于是決定帶著一家老小去找楊虎城,但是楊母孫一蓮年事已高,她不想再給兒媳婦添麻煩,就跟小兒子楊虎榮一起去投奔了親戚。
張蕙蘭帶著一雙兒女輾轉三個省,終于在山東莒縣追上了楊虎城的部隊,她這才知道楊虎城又有了一個妻子。
按理說,這次謝葆真怎么都是要做小的,張蕙蘭也是這么想的,于是在第一次見面時,她就坐著等著謝葆真敬茶。
可是謝葆真是上過新學的新式女性,她哪肯給張蕙蘭敬茶?
見到謝葆真一臉不高興,賢良淑德的張蕙蘭當即明白了什么意思。為了給丈夫有個臺階下,她再次主動退讓,讓出了正妻之位。
后來,謝葆真一直跟隨著楊虎城南征北戰(zhàn),張蕙蘭及一雙兒女則被楊虎城派人安頓于青島,楊母孫一蓮則跟隨著次子楊虎榮一家從陜西搬到了北平居住。
楊母在抵達北平后,一直對張蕙蘭以及孫子、孫女日思夜想,到后來竟然思念成疾,得了重病。
為了讓母親好起來,楊虎榮趕緊給嫂子寫信。張蕙蘭收到信后,馬上就帶著兩個孩子趕赴北平。
看到兒媳婦攜孫子、孫女的到來,楊母的病一下子就好了。
不久之后,時局再度起了變化,楊虎榮為了保證家人安全,又帶著全家去了天津法租界居住。
1930年,時局逐漸穩(wěn)定,楊虎城率部重返陜西,出任陜西省政府主席,楊家人也都一起返回了陜西。
張蕙蘭由于這幾年操持家務,勞苦功高,楊虎城因此趁著時局穩(wěn)定,對她進行了彌補。
1931年,張蕙蘭終于為楊虎城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拯仁”。
張蕙蘭在此后一段時間內(nèi),度過了一段比較幸福的日子,直到1936年“西安事變”的發(fā)生。
1936年12月12日,楊虎城與張學良一起發(fā)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之后,在中共的斡旋下,“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
但是楊虎城也因為此事的重重壓力引發(fā)了心臟病,楊母也因此受到刺激,一病不起。
張蕙蘭為了照顧丈夫與婆婆,忙前忙后了好幾天,根本無暇顧及兒子楊拯仁。
誰知道,就在這幾天里,年僅五歲的拯仁患上了猩紅熱,不幸夭折了。
唯一的兒子夭折,丈夫、婆婆病重,再加上一直擔心蔣介石報復,全家的壓力都壓在張蕙蘭身上,她一下就患上了精神疾病。
1937年6月,蔣介石的報復接踵而至,楊虎城被迫“出國考察”。
楊虎城留下長子楊拯民照顧一家老小,然后帶著謝葆真以及幼子楊拯中出了國。
不久之后,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楊虎城抗日心切,不顧個人安危冒險歸國,不幸被蔣介石扣押。后來,謝葆真攜幼子去獄中看望楊虎城,也被蔣介石扣押。
而張蕙蘭這邊,她在長子楊拯民的悉心照顧下,身體逐漸好轉。
在身體恢復后,張蕙蘭鼓勵楊拯民去延安,將來好帶兵去救父親,楊拯民聽后,義無反顧地趕赴了延安。
1941年,楊家的長女楊拯坤高中畢業(yè),張蕙蘭再度鼓勵她去延安。楊拯坤聽后,也攜帶著母親的殷切期望,去追尋了大哥的腳步。
在送走拯民、拯坤后,張蕙蘭得知了謝葆真的母親身體越來越來差。
當初,楊虎城和謝葆真在臨走時,除了他們的幼子帶走了外,其余四個女兒都寄養(yǎng)在了謝葆真母親家中。
張蕙蘭于是又主動擔負起了照顧四個女兒的重任,把她們都從姥姥家接了回來。
不久之后,長子楊拯民把自己的五個孩子都送回了老家,長女楊拯坤也把自己的兩個孩子送了過來。
謝葆真的女兒們在長大成人后,把她們的下一代也都交由了張蕙蘭撫養(yǎng)。
楊虎城的胞弟楊虎榮因為其妻子早亡,前妻之子經(jīng)常受到后妻虐待,也不得不交給張蕙蘭撫養(yǎng)。
在此期間,張蕙蘭又得知楊虎城的第一任妻子羅佩蘭之妹生活沒有著落,也把她接了過來一起居住;楊虎城的第三任妻子謝葆真的妹妹有一女兒,同樣也無人撫養(yǎng),張蕙蘭也接了過來,悉心照顧。
就這樣,張蕙蘭含辛茹苦地撫養(yǎng)了楊家三代,共30多人,直到陜西解放。
1949年中旬,楊虎城的長子楊拯民出任陜西大荔軍分區(qū)司令員,長女楊拯坤也跟他一起回來了,楊家三代人又齊聚到了一起。
那天在家宴上,楊家人一齊向楊拯民敬酒。但是楊拯民卻擺了擺手,然后舉起酒碗走到張蕙蘭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說道:“我代表弟弟、妹妹和晚輩們,祝我們勞苦功高的老娘長壽!”
張蕙蘭對此感動不已,她拿起酒碗對著楊拯民說:“娘看到你們長大了,出息了,比什么都高興!要是你爹、你娘和你弟能一起回來就更好了!”
希望等到楊虎城、謝葆真以及楊拯中回來,這是張蕙蘭這么多年來,辛苦撫養(yǎng)楊家人最根源的動力,也是她最大的愿望。
但是張蕙蘭不知道是,謝葆真早在1947年時就已經(jīng)被國民黨特務在獄中迫害致死。
1949年9月6日,在蔣介石的授意下,楊虎城、楊拯中、楊拯貴(謝葆真于1941年在獄中生下的女兒)以及楊虎城的秘書宋綺云和夫人徐林俠以及他們的幼子“小蘿卜頭”宋振中等一共8人被楊進興、熊祥、王少山、林永昌等4名軍統(tǒng)特務人員用匕首捅死,并用硝鏹水毀滅尸體。
當噩耗傳來,張蕙蘭難以接受現(xiàn)實,舊病再度復發(fā)。后來在家人的悉心照料下,她才逐漸康復。
后來,各界人士在長安縣(今長安區(qū))一處高地捐獻了一塊7畝的墓地,將楊虎城等人的遺物埋葬在了那里,命名為“楊虎城陵園”。
1956年,楊虎城等人被定為烈士,“楊虎城陵園”改名為“楊虎城將軍烈士陵園”,由長安縣政府接管。
之后,中央幾次撥款,陵園也幾經(jīng)翻修,規(guī)模逐漸變大。
1993年2月7日,張蕙蘭逝世,享年88歲。
她在彌留之際將子女們叫到身邊,跟他們說:“我想葬在你們的父親身邊,但是我不夠格。等我死后,就把我葬在甘北村的祖墳里。我生前照顧婆婆,死后也要繼續(xù)照顧她。”
子女們聽后,無不痛哭流涕,他們對張蕙蘭說:“您的恩德,感照千秋,我們永遠感激您,人民也會感謝您!您走后,我們肯定讓您跟父親葬一塊兒!”
之后,陜西省政府在楊氏后人的請求下,批準了將張蕙蘭葬入楊虎城將軍烈士陵園。
如今,當我們再去回顧張蕙蘭的一生,我們很難不被她的事跡所感動。作為舊式包辦婚姻的受害者,我們無法去評價楊虎城跟張蕙蘭之間的感情。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張蕙蘭已經(jīng)做到了她能所做到的最好。她是一位無名英雄,是賢妻良母的典范,她是有功于國家的,有功于人民的!讓我們永遠銘記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