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之前接待過的,一位患有暴食癥的來訪者自己記下的筆記內容:
深夜,我毫無預兆地去打開冰箱,亂翻一通找吃的。
是的,我又開始暴飲暴食了,每當情緒來臨我就會控制不住吃東西。
我沒開燈,就靠著冰箱溫度燈微弱的燈光,一邊吃著薯片,一邊找出雪糕往嘴里放,根本停不下來。
我知道自己根本不餓,也知道第二天早上體重會上升,胃也可能會疼,但我就是停不下來。
“我最近沒事啊,就是……有點煩。”我給朋友發消息說。
很長一段時間,我把這種方式作為解壓。
我沒有哭,沒有抱怨,也沒發火,只是默默地,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把那些“沒事”吞進胃里,然后再吐成胃酸。
這位來訪者的癥狀表現其實是一種情緒的爆發,更具體地說,是壓抑情緒造成的身體抗議。
我們總以為忍一忍就過去了。可是情緒并不會因為你壓著它就消失,它只是換了個出口,從你的胃、頭、皮膚甚至是食欲里,悄悄地爆發。
心理學上,這種現象叫做:情緒軀體化,意思是你越不說,身體越有反應。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那些習慣性壓抑情緒的人,身體到底會出現哪四個明顯的變化。
一、越壓抑,越想吃
你有沒有在特別郁悶、難過、委屈的時候,突然想吃火鍋、甜食、炸雞,甚至控制不住地狂吃零食?
這不是好吃嘴饞這么簡單,而是帶有負面的情緒性進食。
心理學家指出,當我們無法處理復雜情緒時,大腦會本能性地尋找獎賞來中和痛苦。
而高糖高脂的食物正好能刺激多巴胺,讓人暫時感到愉悅。
但問題是你并沒有真正解決那個讓你難過的根源。吃完之后,可能會是內疚、空虛,甚至身體不適。
更重要的是,這種方式可能變成一種應對機制。每當你無法表達情緒時就吃。
久而久之,大腦甚至會誤以為吃等同于解決情緒問題,導致暴飲暴食的習慣不斷加重,最終你的胃就會出現問題。
而胃又是一個非常情緒化的器官。
有研究發現胃部有上億個神經元,是僅次于大腦的第二大腦。它們對壓力、焦慮、壓抑等負面情緒高度敏感。
你可能聽說過“壓力性胃炎”這個詞。
它不是空穴來風。心理壓力可以直接影響胃酸分泌、腸胃蠕動和黏膜修復功能。
長期壓抑情緒,可能導致:慢性胃炎、胃酸反流、食欲紊亂。
更嚴重的,還可能引發功能性消化不良,即身體器質沒有病變,但就是不舒服、吃不下、脹氣。
你越委屈,越說不出,就越容易傷胃。這不是矯情,而是心理通過胃在說話。
二、越壓抑、越頭疼
“我這幾天頭痛欲裂,去醫院查不出毛病。”這是很多長期壓抑情緒的人共同的體驗。
心理學上把這種情況稱為:軀體化障礙。它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反復頭疼,但找不到具體的生理原因。
為什么壓抑情緒會導致頭疼?
因為當你長期壓抑、忍耐、不表達時,大腦皮層會處于持續性的緊張狀態;
這就會導致腦部血流、神經信號傳遞紊亂,從而引發頭痛、偏頭痛、頭脹等問題。
想象一下,一個人內心明明很憤怒、委屈,但臉上卻必須保持平靜、微笑。
這種面具狀態本身就對大腦是一種消耗。久而久之,大腦用疼痛來提醒你:我真的快撐不住了。
三、越壓抑、痘越多
突然冒出來的小紅疹、莫名瘙癢的皮膚,可能也是壓抑情緒的原因。
有研究發現,情緒壓抑與濕疹、蕁麻疹、皮炎、痤瘡等皮膚問題密切相關。這被稱為心理皮膚病。
情緒波動時,體內應激激素(如皮質醇)會上升,這會影響皮膚的免疫反應和油脂分泌,從而引發皮膚問題。
一個經典實驗發現:在考試周或工作壓力大時,大學生的皮膚炎癥水平顯著高于假期期間。
你明明沒吃上火的東西,卻突然爆痘;你沒碰過敏源,卻開始起疹子。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你皮膚有問題,而是你的情緒沒出口。
為什么我們會壓抑情緒?這其實是一種保護機制。
從心理學角度講,壓抑情緒的行為,屬于防御機制中的一種,叫做壓抑。
弗洛伊德早期理論指出,壓抑是人類自我用來“把痛苦情緒關進心底”的方式,它可以讓我們在某些場合更社會化、理性。
比如:你在公司受了氣,但還要繼續微笑工作;你在親密關系中很委屈,但不敢表達,怕失去對方。這些都是出于本能。
但問題在于情緒不是垃圾,不能簡單地丟掉。
情緒是信號,是我們大腦給出的提示。你可以暫時壓著,但不能一直壓著。
否則,這些被壓抑的情緒,終有一天會在身體的某個角落爆發,然后在身體上體現出來。
-The End - 作者-小咖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