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東網?新感知6月28日訊從寧夏賀蘭到山東菏澤,1200公里疾馳;從新疆喀什到魯西南,4個半小時的空中跨越;從北京麥田、安徽高速,帶著斷指與骨折日夜兼程……當天南海北的傷者肢體遭受重創,菏澤博愛醫院,常常成為他們不約而同托付最后希望的地方。這座魯西南的醫院,究竟擁有怎樣的力量?
生死時速:絕望邊緣的希望之光
“沒床位,要等!”6月20日,北京密云,仝玉成的腳趾被電鋸切斷,當地醫院的答復讓他瞬間跌入冰窖。斷趾再植,黃金時間僅6—8小時!消息傳到山東,一場跨越京津冀魯的極速救援迅即啟動。家屬驅車飛馳,山東高速全線綠燈,菏澤博愛救護車無縫接力,警燈閃爍直抵手術室。術后,仝玉成看著恢復中的腳趾,感慨萬分:“當時心都涼了,多虧了博愛!現在恢復得很好,技術真過硬!”
同樣的絕望,曾籠罩在寧夏賀蘭工作的靳德順一家心頭。6月15日晚,8歲女兒小靳遭遇車禍,右腳重傷。“只能截肢”——當地醫院的結論像一道晴天霹靂。“孩子才8歲啊!”靳德順無法接受。一線生機閃現:菏澤博愛醫院!他將女兒傷腳照片傳去,“有希望!”這三個字如同黑暗中的火炬。他們包下救護車,千里奔赴。當抵達菏澤博愛時,等候多時的醫護迅速將小靳推進手術室。7小時奮戰,骨折內固定、血管移植……奇跡發生,孩子的腳保住了!“看到孩子腳保住了,我這心才落了地,謝謝博愛給了孩子未來!” 靳德順激動地說。
這樣的奇跡并非偶然。作為山東省院士專家聯合會發起人單位,依托顧玉東院士工作站的技術支撐,菏澤博愛顯微骨科團隊,憑借完成世界第六例斷耳再植、山東省首例雙前臂離斷再植、2歲小兒趾指血管吻合的手指中末節再造,102歲老人股骨粗隆間骨折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等5萬余例手術的硬實力,一次次穿透“截肢”的判決,鑄就了患者口耳相傳的信任基石。
歸鄉的引力:信任比技術更深沉
技術的鋒芒之外,一種深沉的情感引力同樣強大。6月16日,安徽,貨車司機鄧文鵬在貨車上固定貨物,意外從近3米高的貨車上墜落,腳后跟骨折劇痛鉆心。他毫不猶豫對同伴喊:“調頭,回菏澤!”
6月22日,新疆喀什,菏澤籍女工劉玉香在工廠滑倒,胳膊肘骨折。面對陌生的環境和不確定的手術效果,她同樣選擇跨越千里:“啥也不想了,就信咱老家醫院!”4個半小時飛行后抵達博愛。入院當天用藥,胳膊就有好轉,第三天腫脹已消。她感慨道:“老家醫院,有人情,有技術!選博愛就選對了。以后誰傷了,我一定讓他們第一時間都來這!”
這份信任,根植于家鄉人的切身體會。患者家屬張盼的丈夫在北京收麥時手指被收割機所傷。老家東明的張盼,深知家鄉醫院的實力,在丈夫受傷后,毅然選擇:“回菏澤,去博愛!”
仁術仁心:照亮生命的雙重坐標
“醫道無疆,患者的信任就是我們的坐標。我們不僅治病,更要治‘心’。”全國勞動模范、菏澤博愛醫院首席專家鐘國棟主任醫師凝視著患者送來的錦旗,言語懇切。從入院時的焦慮不安到康復后的舒展笑顏,這轉變之間,是菏澤博愛醫院專業與溫度的雙重守護。
菏澤博愛醫院的“密碼”,既藏在無影燈下精妙入微的針線之間,更鐫刻在患者跨越山河也要抵達的堅定腳步里。頂尖的顯微骨科技術是底氣,而醫者對生命的敬畏與執著,那份視患者如親人的仁心,才是點燃希望、凝聚信任的永恒火焰。
在這座魯西南小城,菏澤博愛醫院持續書寫著超越地域的生命故事。它已成為肢體創傷、四肢骨折患者心中的“終極希望站”——無論身處京郊麥田還是西域工廠,當肢體瀕危的警報拉響,總有一種力量召喚他們跨越山河,奔赴這片“骨創傷守護之地”。在這里,醫者們用精湛技術與赤誠仁心,共同譜寫著名為“永不放棄”的生命史詩。正如一位康復患者王先生所言:“博愛不只是醫院,是受傷時心里那盞最亮的燈。”
中國山東網記者 吳魯剛 實習生 呂尊航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