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十節度使是唐玄宗天寶年間(742—756)在邊疆設立的十大軍事行政區長官,標志著節度使制度的正式形成。
一、制度起源與軍事變革背景
1、府兵制瓦解與募兵制興起
唐初沿用隋朝府兵制,戰時由行軍總管率府兵出征,戰后兵散于府、將歸于朝。
但武則天時期土地兼并加劇,農民喪失土地后無力自備軍資,府兵大量逃亡。至天寶八載(749年),府兵制徹底崩潰,募兵制(職業軍人)成為主流。
邊鎮需長期駐軍,朝廷設節度使統轄職業化邊軍,形成“兵將固定隸屬”的關系,為節度使擁兵自重埋下伏筆。
2、都督府到節度使的演變
唐初在要地設總管府(624年改都督府),由都督統轄數州軍事。
景云元年(710年),薛訥首任“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節度使之名始于此;景云二年(711年)賀拔延嗣正式任河西節度使,成為固定官職。
開元年間,為應對突厥、吐蕃、契丹等威脅,玄宗在邊疆遍設節度使,天寶初定型為“十節度使”(實為9節度使+1經略使)。
二、設立動因:邊疆防御與擴張需求
1、邊防壓力激增
突厥、吐蕃、契丹等勢力侵擾加劇,例如:
范陽/平盧節度使防御奚、契丹、室韋;
隴右/河西節度使抗衡吐蕃;
安西/北庭節度使控制西域。
十大軍區形成聯防體系,總兵力達49萬,戰馬8萬余匹,占全國兵力80%以上,中央軍僅8萬,形成“外重內輕”局面。
2、 盛世下的外向擴張
開元盛世國力強盛,玄宗推行擴張政策,節度使成為開疆工具。例如:
高仙芝遠征小勃律(747年)、封常清擊大勃律(753年);
哥舒翰奪取吐蕃石堡城(749年)。
軍事勝利強化了節度使的地位,但也加劇了窮兵黷武和財政負擔(年耗糧190萬斛、衣帛1020萬匹)。
三、十節度使的構成與職責
天寶年間十節度使的具體配置如下:
注:嶺南為經略使,至德元年(756)升為節度使。
四、權力擴張:從軍權到行政壟斷
節度使初僅掌軍事,后逐步攫取地方全權:
1、兼職權滲透
為保障后勤,節度使常兼支度使(軍需)、營田使(屯田);后擴至民政(采訪處置使)、財政(海運使)、監察(處置使)。例如:
范陽節度使兼河北海運使、支度營田使;
平盧節度使兼押兩蕃(奚、契丹)四府經略使。
2、 “三權合一”失控
節度使掌控“兵權(刀把子)”“財權(錢袋子)”“人事權(官帽子)”,形成獨立王國。如朔方節度使牛仙客兼鹽池、群牧、宮苑等20余職。
五、結構性危機:兼統胡將與安史之亂
1、胡人將領崛起
李林甫為固權建議玄宗重用胡將(“胡人勇決習戰,且無黨援”),導致安祿山(突厥混血)、哥舒翰(突騎施)、高仙芝(高麗)等掌權。
2、兼統數鎮與叛亂
王忠嗣曾兼四鎮節度使(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安祿山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統兵20萬(占邊軍40%)。
安史之亂爆發(755年):藩鎮權力失控的必然結果,最終瓦解了盛唐根基。
六、歷史影響
短期:節度使體系成就了開元天寶的邊疆武功(如滅后突厥、控制河湟)。
長期:權力膨脹催生藩鎮割據。安史之亂后,全國節度使增至40余個,中央權威衰落,中晚唐陷入藩鎮之禍。
總結:天寶十節度使是唐朝軍事制度演變的產物,其設立本為應對邊疆危機,卻因中央放權過度、胡將專權及兵力失衡,反成盛世傾覆的導火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