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從來不會真正做出理性的選擇,他們只是選擇他們以為自己喜歡的幻覺?!?/p>
——勒龐,《烏合之眾》
2025年的紐約,又一次用選票證明了:這座曾是自由女神的驕傲之城、移民融合的燈塔、現代都市治理的典范——如今卻選出了一個讓這座城市的“文明自尊”低到塵埃的候選人:馬姆達尼。這場初選,不是勝利的號角,而是一次投票完成的自毀儀式。
就在前任黑人市長還沒在市政廳里把“包容即正義”的橫幅撤下時,紐約選民已經選好了下一位“代表新時代價值觀”的市長候選人——一個來自烏干達、什葉派穆斯林、嘻哈音樂人、LGBTQ庇護者、反以色列活動家、極左運動鼓吹者……集多重身份于一身的“終極政治正確集大成者”。
如果你以為這只是“左一點兒”的候選人,那你可能低估了當代美國的政治病灶。馬姆達尼的勝選,不僅是紐約的一次民意表達,更是文明世界一次智識的滑鐵盧。他的勝選邏輯很簡單——“烏合之眾想聽什么,我就說什么;網絡輿論往哪推,我就站哪邊;只要你們給票,我什么都可以包容,哪怕是哈馬斯的襲擊也能理解成‘復雜背景’?!?/p>
這貨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政客,他是一個帶著社交媒體濾鏡的情緒機器人,是一次“算法+身份政治”的集體癲狂,是把輿情熱點當政策平臺,把“痛點”當選票兌換券的即時反應機器。
左得發光,不代表有光
川總再強勢,也不過是“方向偏離”;而馬姆達尼這一類人,則屬于徹頭徹尾的“倒車狂奔”——
? 經濟上:他主張租金凍結、公交免費、全民托育、食物由政府經營。聽起來美好得像烏托邦,但算起來像委內瑞拉。
? 外交上:他不承認以色列是猶太國家,反對他們在加沙的戰斗,對哈馬斯發起的恐怖襲擊只字不提,卻熱衷在集會上高喊“全球化起義”。
? 治安上:他不主張增加警力,而要“理解犯罪的社會背景”;砸店搶劫?“貧困的表達”,無罪;你要還手?“種族壓迫”;你想問罪?“文化歧視”。
說白了,這位“準市長”的政見核心是:無限同情弱者,無限放縱混亂,無限掩蓋真實的社會運行邏輯。就像一個放任熊孩子胡作非為還罵老師的家長,一旦掌權,城市的下場也就可以預見了。
穆斯林身份政治:矛盾與機會的雜交體
老馬是什葉派穆斯林,這是個不容忽視的身份標簽。這原本就應有質疑,但問題在于,他所代表的,不是個人信仰的自由,而是一整套帶有文化沖突的意識形態輸出:
? 他擁抱LGBTQ+議題,但與其信仰體系相同的塔利班卻是要把這幫異類從樓上扔下去。
? 他自詡和平倡導者,卻對極端組織暴力襲擊“理解萬歲”。
? 他高喊環??谔枺瑓s來自一個對環境污染和資源濫用、沒有任何管理傳統、對人類文明貢獻幾乎為零的非洲大陸。
他對于核能的理解,還停留在“廣島和長崎”,不是淺薄,而是相當淺??;對于氣候的認識,只是“碳中和”的口號游戲,不是幼稚,而是相當幼稚;對于現代能源結構和供需缺口,不是無知,而是相當無知。他不是左派,他是偽科學與偽善的集大成者。他的“政見”更像是一場低端抖音舞蹈合集,隨風起舞,毫無邏輯。
倫敦的影子,紐約的明天?
幾年前,倫敦也選出過一位穆斯林市長,結果是治安變差、宗教沖突升溫、民族隔閡加深——“多元文化”變成了“多重隔離”,城市的糟糕狀況加了個更字兒。紐約會不會也走上這條路?
要知道,這位潛在市長候選人雖然“贏了”,但靠的并不是政策說服力,而是人口結構變化。紐約的“新多數”不再是所謂沉穩的中產,而是年輕的、憤怒的、教育資源不均的、社交媒體裹挾的邊緣群體,標準的烏合之眾。他們在投票時,并不看候選人是誰,只看他是不是“站在我這邊”。
而馬姆達尼就是那張會說“你是對的”的嘴,一個打包出售的“身份認證政治產品”。
尾聲:當選票成為幻想的憑證
老馬的勝選,不是他的勝利,而是美國制度的一次災難性示范:一個多元文化城市,可以在極端的身份政治推動下,自愿走向分裂、自毀文明底線。
你可以不同意川普,但如果你覺得馬姆達尼是“更好選擇”,那你可能只是從偏航跳進了馬里亞納海溝。
在美國,你有權利愚蠢。而紐約,正在堂而皇之地行使這個權利。
“當政治成為表演,真理就變成了背景音?!?/p>
“當文明開始討好野蠻時,文明就不再是文明了?!?/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