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61年,趙構已經55歲,距離他退位僅剩一年。
這一年,金國再次對南宋發起進攻。戰火一開,宋軍便潰不成軍,僅數月間,長江以北的領土全被金軍占據。
為何曾經還能與金國抗衡的南宋,這次卻如此不堪一擊?這不得不歸咎于趙構自己的決策失誤。
當時,中興四大名將中,岳飛因趙構求和而被賜死;韓世忠在遭受趙構打壓后郁郁而終;吳玠和劉光世也相繼病逝。
唯一還能派上用場的只有老將吳璘,以及當時尚未嶄露頭角的虞允文。整個南宋軍隊幾乎無人能戰。面對這樣的局面,趙構悲痛欲絕,他意識到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
在一場痛哭之后,他徹底喪失了信心,對金國的進攻毫無應對之策。他甚至命令宮女太監們立即收拾金銀財寶,準備出海逃避。
這種場景似曾相識,當年在海上漂泊數月的趙構,如果不是因為韓世忠的大勝,也許根本無法回歸。他或許不擅長打仗,但逃跑方面,他和他的父輩們經驗豐富得很。
當宰相陳康伯得知這一消息時,他震驚了。
作為帝王,為何如此怕死?都已過半百,還這么膽小?難道真是年齡越大膽子越小嗎?無法理解的陳康伯立刻入京覲見,用盡全力勸說趙構不要逃跑,否則宋朝將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陳康伯懇切說道:“若陛下聽從那些建議前往越州或福建,大事就完了。”然而,面對陳康伯苦苦哀求,趙構依然我行我素,并下達了一道諭旨:“如再等一天敵騎未退,即令放散百官。”
意思很明確:如果明天金軍還沒有撤退,那他一定要跑路,各級衙署也跟著一起跑。
看到這道諭旨,陳康伯內心五味雜陳。這哪里像個皇帝啊,更像一個懦夫。不行!不能讓他如此不負責任。于是,憤怒且堅定的陳康伯毅然燒毀了趙構的諭旨。
第二天,前線傳來的消息依然不容樂觀。趙構眼看著自己諭旨中的事情一件也沒有落實,心急如焚。他召見了陳康伯,質問道:“這是怎么回事?為何不遵照我的命令?”
陳康伯毫不退縮地回答:“我燒掉了那封荒唐的諭旨,沒有人知道你要逃跑的計劃。”
趙構聽聞此言,怒火中燒,氣得七竅生煙,大聲斥責道:“你這辦的是些什么事!完全不知道自己做的有多么荒唐。”
他罵完后立即召見太尉楊沂中,下令說:“馬上準備百艘大船,我要逃到海上去。”
楊沂中是個明事理的人,他無奈地回應道:“陛下,金軍還遠在北方,并未渡過長江,此時逃跑是否為時過早?”接著,他大膽進言,“作為皇帝,你最應該做的不是逃亡,而是親赴前線督戰。”
趙構聽完楊沂中的話,不禁愣住了。
他心里想著:我召你來是讓你協助我撤離,不是來勸我去前線的。于是,他與陳康伯和楊沂中爭論不斷,堅持自己的逃跑計劃,但兩人的反對讓他感到無奈,卻仍然執意要走。
面對固執己見的帝王,陳康伯決定采取更強硬的措施。他召集群臣,一同勸阻趙構不要逃跑,而應親自前往前線。
在滿朝文武黑壓壓的人頭和他們眼中的鄙夷、不甘之下,趙構終于感到退怯,那一刻他的心情跌入谷底。
就在此時,一聲吶喊打破了沉寂。“如今之事,與當年檀淵何異!”說話的人正是苦口婆心勸阻趙構的陳康伯。這句話讓喧囂的朝堂頓時安靜下來。陳康伯的話音剛落,無數人紛紛上前進諫。
隨后,在陳康伯推薦下,一個名叫虞允文的一介書生站到了眾人面前,被任命為前敵指揮官。
盡管形勢嚴峻,上天似乎并未拋棄宋朝。在虞允文卓越指揮下,宋軍在采石磯取得了一場輝煌的大捷。勝利之后,金軍內部爆發內訌,就連他們的皇帝完顏亮也在這場混亂中被殺。
這一系列事件不僅挽救了宋朝,還使得趙構重新審視自己的決策,也許從那一刻起,他才真正意識到一個皇帝肩上的責任和擔當。
金軍失去了核心的指揮,選擇了撤退,使得宋朝從危機中解脫,趙構也因此保住了他的皇位。然而,這場事件卻極大地削弱了他在朝廷中的威信。驚慌失措的趙構,再也無法以中興之主的姿態穩坐朝堂。
事后,他迅速決定將皇位傳給年輕的太子趙眘。他沒有明說原因,但回想起他的父親、曾經的宋徽宗,或許能夠理解他的心情。
如果繼續擔任皇帝,在面對威脅時,他就不能隨意逃避,因為君王有其不可推卸的職責。這也是所有朝臣希望他能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親自督戰的根本原因。
盡管這次僥幸獲勝,但下一次呢?再下一次呢?
趙構意識到自己的身體狀況還不錯,可能會活很久,如果多次面臨這樣的恐嚇,會不會縮短壽命?那一刻,趙構將個人安危和帝王責任拋諸腦后,他唯一想到的是,這份責任我不愿再承擔。
于是,他果斷地將這個重擔甩給了養子趙眘。而這背后的算計也頗為深遠。太子趙眘并非來自皇族大宗趙光義一脈,而是屬于趙匡胤的后代,其家族勢力并不強大,對自己構不成威脅,也不可能與太宗后裔聯手對付自己。
當時南逃江南之后,趙構的位置并不穩固。
雖然許多趙光義后裔被俘虜到了五國城,但仍有不少兄弟宗親跟隨他一起逃亡,這些人權勢顯赫,一旦聯合起來,就能輕易顛覆他的統治。這種局勢讓趙構感到寒意陣陣,與其面對這種潛在危險,不如選一個與所有趙光義后裔毫無關系的遠支皇族來接班。
這樣的人因為身份遠支,又突然成為帝王,自然會對自己感恩戴德,從而孝順自己,讓他安享晚年。以上這些才是趙構退位的真正原因:
首先,他在戰爭中的表現過于糟糕,讓大臣們鄙視;
其次,他確實害怕所謂的“君王死社稷”,所以選擇退居二線,尋求平靜生活;
第三,他挑選了一個不會對自己構成威脅,反而會感激自己的人作為繼承者,以確保晚年安寧。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趙構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精致利己主義者。
在他眼中,國家利益根本無足輕重。至于帝王血脈的延續,由于自己沒有兒子,他便毫不關心。選擇繼承人時,只要這個人對他有利,他就會毫不猶豫地選定。
他的所有行為都充滿了算計:當皇帝時如此,殺岳飛時亦如此,即使退位后也依舊盤算不斷。
這樣的人能活到81歲,確實自有其道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