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 年北京的初春還帶著寒意,一則消息卻如驚雷般震動了整個氣象界——國家氣象局原局長鄒競蒙遇刺身亡。
當急救車的鳴笛聲劃破寂靜的街道,這位曾讓中國氣象衛星翱翔天際的掌舵人,倒在了離家門不遠的巷口。
人們震驚于這場意外時,鮮少有人將這個名字,與功勛卓著的國務院原副總理鄒家華聯系起來。而在鄒家 “一門三杰” 的故事里,藏著跨越時代的家國傳奇。
鄒競蒙遇害的細節至今令人唏噓。那個尋常的傍晚,他如往常般結束工作準備回家,卻在胡同轉角處遭遇三名無業人員搶劫。
面對寒光閃閃的匕首,這位 69 歲的老人沒有退縮。搏斗中,他的公文包散落一地,里面除了幾頁氣象研究報告,還有張泛黃的全家福——那是多年前兄妹三人難得的團聚合影。
身中 7 刀的他,在意識模糊前仍死死護住裝有重要數據的筆記本,最終因失血過多離世。
這場悲劇不僅讓中國失去了一位頂尖的氣象專家,更撕開了鄒家華家族鮮為人知的一面。
作為愛國人士鄒韜奮之子,國務院原副總理鄒家華二弟,鄒競蒙從小在家國精神熏陶下成長。
1952 年,當同齡人爭相報考熱門專業時,他卻選擇了冷門的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氣象專業。
那時的中國氣象觀測設備落后,全國僅有不到 50 個正規氣象站,數據匱乏到天氣預報常靠經驗推測。
畢業后,鄒競蒙主動申請到條件最艱苦的西北邊疆。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他和隊友搭建起簡易觀測站,白天頂著烈日安裝設備,夜晚裹著軍大衣守著儀器記錄數據。
沙塵暴來襲時,他用身體護住珍貴的氣象儀,風沙在臉上劃出一道道血痕。正是這份執著,讓他從基層觀測員一路成長為國家氣象局掌門人。
執掌氣象局期間,鄒競蒙推動了多項開創性改革。20 世紀 80 年代,面對國際氣象衛星技術封鎖,他力排眾議啟動 “風云一號” 衛星項目。
當時科研團隊連衛星姿態控制的基礎算法都沒有,他帶著骨干成員日夜攻關,在辦公室支起行軍床,餓了就啃冷饅頭。
某次關鍵實驗失敗,團隊士氣低落,他默默在黑板上寫下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1988 年 9 月 7 日,“風云一號” 成功發射,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個能自行研制和發射極軌氣象衛星的國家。
在兩岸關系尚不明朗的 1992 年,鄒競蒙以促進氣象領域交流合作、服務民眾為出發點,積極推動與臺灣氣象界的溝通。在相關交流活動中,他強調氣象合作應跨越地域限制,攜手為兩岸民眾提供更精準的氣象服務 ,這種理念也為后續兩岸氣象數據實時共享等合作奠定了基礎 。
相比聲名顯赫的兩位兄長,妹妹鄒嘉驪的人生選擇截然不同。她放棄了從政或科研的機會,承父遺志,投身于文化出版領域。
20 世紀 80 年代,鄒嘉驪接手編纂《鄒韜奮全集》時,父親的手稿散落于各地檔案館,部分甚至因戰火殘缺不全。
她騎著自行車穿梭于北京的胡同,在舊書市場淘泛黃的《生活》周刊;遠赴重慶、上海,在潮濕的地下室里整理發霉的文稿。
某次在上海圖書館,她發現一箱被遺忘的鄒韜奮書信,打開時霉味撲鼻,卻在其中找到了父親 1937 年寫給友人的信,信中那句 “愿以熱血沃中華” 讓她熱淚盈眶。
為了還原歷史細節,她自費走訪了父親生前的 30 多位友人,有些老人居住在偏遠山村,她就背著干糧徒步數小時前往。
10年間,她整理出 1400 萬字的文獻,連標點符號都反復考證。當《鄒韜奮全集》出版時,她婉拒了所有署名,只說:“這是父親留給國家的禮物。”
鄒家兄妹的人生軌跡看似迥異,卻始終貫穿著相同的精神內核。
鄒家華在工業戰線為國家建設奔波,主導三峽工程、高速鐵路等重大項目;鄒競蒙用氣象數據守護百姓平安,他生前辦公室的墻上,始終掛著父親手書的 “實踐” 二字;鄒嘉驪以文字傳承精神火種,她的書房里,永遠擺著兄妹三人的合影 —— 照片背后,是鄒家華用鋼筆寫下的 “家風如炬”。
當鄒競蒙遇刺后,鄒家華沒有利用職務之便要求特殊處理,而是在葬禮上哽咽著說:“他是國家的氣象局長,更是我們的好兄弟。”
鄒嘉驪則帶著兄長未完成的心愿,將他珍藏的氣象觀測日志、衛星設計圖紙捐贈給氣象博物館,其中一本泛黃的筆記本扉頁上,鄒競蒙用鉛筆寫著:“愿中國氣象,與日月同輝。”
從抗日救亡的烽火歲月,到改革開放的建設浪潮,鄒家三兄妹,三條路,卻都把 “國家” 二字,深深寫進了各自的人生,在時代的浪潮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