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爆款再創紀錄,為何其他造車新勢力干不過小米呢?6月26號,小米終于發布了備受期待的SU7城市SUV,并開啟預定。發布會結束后開始預定,3分鐘大定訂單就突破了20萬臺,1小時大定訂單將近29萬臺。不出意外的話,在27號下午5點和大家分享內容時,小米的訂單恐怕已超過30萬臺。
我們不妨大膽推測,未來一個月內,小米YU7的訂單達到40萬臺也并非不可能。這次預定實在太火爆了。在此之前,新能源汽車發布銷售火爆的記錄也是小米SU7創造的,這次它再次打破自身記錄,創造了新成績。
談到小米SU7與其他造車新勢力的對比,我們發現小米確實賣得很好。不少網友將小米汽車暢銷簡單歸結為小米會營銷。接下來,我們單純從營銷角度分析為何造車新勢力干不過小米。
說到營銷,它是一門專業學科。國內很多接受過專業營銷教育的人,學的都是菲利浦·科特勒的營銷理論,確切說是《營銷戰略》。其中提到營銷主要有4個關鍵環節,通常稱為4P。
第一個P是product,即產品力;第二個是pricing,指定價;第三個是placement,關乎渠道,包括賣場通道等;第四個是promotion,也就是推廣營銷。平時我們說的降價等行為,都屬于promotion范疇。下面我們從4P角度來對比分析造車新勢力為何干不過小米。
先說product,這是營銷的根本,沒有產品何談營銷?將其他造車新勢力的汽車與小米的SU7或即將推出的車型放在一起,客觀來講,其他造車新勢力的汽車款式并不落伍,只是小米的汽車相對更時尚,這點應該沒太大爭議。從汽車硬件配置,如續航、充電,以及內部裝飾、小零配件等方面來看,各有特點,但至少小米的SU7等車型不落下風。所以從產品力上,其他造車新勢力對小米構不成優勢。
再看pricing定價。不少造車新勢力一開始就定位高端,定價通常在30萬以上,40萬、50萬甚至更高。而小米,無論是SU7還是后續車型,總體定價在20多萬,處于相對中端水平。有人可能會說小米SU7的阿爾法賣到了50多萬,但那只是小米對高端汽車品牌的戰略性探索,且事后證明是成功的。
總體而言,小米的核心產品走的是中端路線,這與小米手機的成功模式類似。雖然小米會嘗試高端,但成功的關鍵還是中端產品,這和其他一些造車新勢力有所不同。不過總體來看,小米的定價也并未形成根本性優勢,畢竟也有一些定價一二十萬的造車新勢力。真正的區別在后面兩個P,即promotion和placement。
先說說placement,也就是銷售渠道。如今的造車新勢力,大多需從零開始新建營銷渠道,這是個漫長過程,要經過挑選、磨合、培訓等環節。但小米不同,過去長期從事消費電子營銷,它已在國內乃至全球形成了成熟固定的營銷網絡。有人可能會反駁說小米賣汽車的渠道和手機渠道不一樣,但要知道,小米在渠道管理方面積累的豐富經驗,完全可以在汽車領域復制。
甚至可以說,如今銷售小米汽車的不少渠道,就是從小米手機渠道衍生而來的。這使得小米在快速鋪開渠道、管理渠道以及提供服務等方面,比其他造車新勢力從零開始建設要快得多、效率高得多、成本低得多,而且可操作性、可控性也更好。如今小米剛在國內小試牛刀,就已對造車新勢力形成碾壓。假設再過兩三年小米走向全球,其在海外布局的消費電子渠道優勢將更加凸顯,這是國內造車新勢力走向全球時很難跨越的重大挑戰。
最后說說promotion。這里說的promotion并非簡單的買車送充電次數或降價等,而是指小米將信息傳達出去的營銷推廣傳播能力。其他造車新勢力可能也會做各種宣傳、產品介紹、推廣促銷活動,但這些信息很難廣泛傳播出去,真正了解的可能只有到店的少數人。一年里到店人數有限,所以大量推廣工作局限于店內,難以廣泛傳播。
小米則大不相同,小米全網有幾千萬粉絲,產品發布時,通過發布會,短短一個多小時就能在全國范圍內迅速將產品信息傳達給已確定的客戶、潛在客戶,甚至是單純圍觀的人。再加上其他自媒體和媒體的報道,可能你還沒看到實車、沒試駕,一天之內,國內就可能有上億人次了解到小米這款車及其突出性能。這種快速傳播能力,國內造車新勢力很難做到,即便要做到,花費的時間和金錢成本也極高,而小米幾乎能零成本在一夜之間實現廣泛傳播。
綜上所述,從營銷層面來看,渠道和營銷推廣的傳播效率、能力及影響力,是其他造車新勢力干不過小米的兩個最根本原因。朋友們,對于這個問題你們有什么看法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