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兩江四湖景區風光鳥瞰。
何平江攝
漓江之上,新能源排筏千帆競發,主航道再無線纜遮擋,鳥兒與“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山水之樂相映成趣;龍脊梯田間,當地傳統民俗盛會梳秧節紅火開展,民俗巡游、農事展示、趣味競技等活動,吸引不少游客走進鮮活的農耕畫卷;陽朔戲樓內,占地面積超10萬平方米、匯聚600余個國際品牌的陽朔國際旅游購物城開門迎客,為提振城市消費活力注入新動能……
2023年9月,《桂林世界級旅游城市建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式獲國務院批復。此后,全市上下扎實推進《規劃》落實,細化工作舉措,科學謀劃年度任務,持續掀起建設熱潮,確保工作有序推進。
在生態保護上擦亮底色,在文旅煥新上勇闖新路,在產業升級上提質增效……如今,社會各界正以共繪藍圖的生動實踐,書寫著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的“幸福進化論”。
生態優勢
不斷轉化為發展動能
漓江是桂林山水之魂。在2025年桂林“4·25漓江保護日”系列活動上,桂林市委書記、漓江風景名勝區黨工委書記李楚表示,全市各級各部門要堅持實干為要、創新為魂,用業績說話、讓人民評價,堅決扛牢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守護好桂林山水和生態底線,以“眼里容不得沙子”的堅決態度抓好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漓江兩岸自然景觀,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為加快建設世界級旅游城市提供堅實生態支撐。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來,桂林市堅持系統治理,加快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建設,保持山水生態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持續提升漓江流域生態環境質量。
一張“綠色答卷”展現“生態優勢就是發展動能”——今年“五一”假期,漓江景區兼顧生態保護與產品創新,為游客呈現了一場“山水有韻、文化有魂”的文旅盛宴。數據顯示,5月1日至5月5日,漓江景區游船和游覽排筏共接待游客22.17萬人次,同比增長43.76%,游客們在如畫的山水間流連忘返。大量游客的到訪帶動了沿岸經濟的發展,通過生態補償機制和產業轉型,以往靠種養、捕魚維持生計的原住村民紛紛吃上了“旅游飯”,收入大幅提升。
2024年至202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計劃每年注入2億元漓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為桂林這條母親河系上“綠色安全帶”。桂林入選全國首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城市,架起“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橋梁;“桂林喀斯特”入選全球第二批100個世界地質遺產地名錄;桂林成功入選聯合國“自然城市平臺”,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行動成效在全球城市脫穎而出。
今天的桂林,水清岸秀、風光怡人。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護航下,廣大市民及游客都成為了良好生態環境的最大受益者。
土生土長的桂林人張先生道出了生態持續向好帶來的幸福感:“桂林人的自信,是‘詩和遠方’就在家門口的底氣。”
文旅煥新
豐富世界級旅游城市內涵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今年以來,桂林市推進實施“文旅煥新”行動,一體推進業態、營銷、管理煥新。
春節期間,焰火秀、非遺體驗、美食品鑒、戲曲展演等一項項精彩的文旅活動讓年味更濃;來到戶外,攀巖、動力滑翔傘、低空蹦極等一個個新奇好玩的體旅項目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運動達人參與;而放眼全市各式各樣的劇院、文博場館等公共文化空間,正在精心打造的“四季皆可游、晝夜都精彩”全時產品體系,不斷豐富著市民、游客的生活、游玩體驗。
打開手機短視頻,取景于愚自樂園、雁山園、漓江草坪段等地的微短劇《雁山有夢人未老》,用一段奇幻的人生故事抓住了網友的眼球,再次引起人們“跟著微短劇去旅行”的興趣和熱情;為回饋粵桂協作幫扶城市深圳,桂林60家A級旅游景區向深圳市民免首道門票……
為了讓游客們乘興而來、盡興而歸,桂林市還不斷升級優化管理服務。
今年3月,桂林市政府與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人民網將充分發揮中央網絡媒體優勢,以推動“AI游桂林”項目為契機,在桂林深耕“人工智能+文旅”,積極拓展應用服務場景,為數字經濟、文旅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五一”假期前,桂林市文化和旅游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統籌重點旅游縣(區)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停車場,實現近萬個停車位免費開放,滿足廣大游客的出行需求。每逢重大節假日,桂林市多部門還聯合深入旅游景區開展專項檢查,督促壓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提醒規范誠信經營等,為廣大游客營造安全、放心的旅游環境。
據統計,今年一季度,桂林市接待游客總人數3743.18萬人次、同比增長14.68%,實現旅游總收入481.87億元、同比增長15.53%。
產業升級
唱響高質量發展主旋律
九霄之上,“桂林造”大飛機輪胎穩穩托起中國航空藍天夢;微觀之間,桂林深科技傳來年產值超百億元佳訊。2025年桂林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聚焦科創賦能,在抓招商、強產業上奮進突破。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
當下,科技創新已成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驅動力。桂林市從政策賦能、人才引育等維度多向發力,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聚焦“卡脖子”技術攻關,廣陸數字測控以藍牙卡尺技術搶占全球市場,真三軸六面頂液壓機、數控面齒輪廣域磨削專用機床填補國內市場空白。桂林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連續4年增長,高新技術企業達421家,專精特新企業加速涌現。
以政策扶持和金融“活水”為紐帶,加強對先進制造業、專精特新企業、科創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落實“桂惠貸”支持政策,2024年累計投放科技金融領域貸款191.66億元。同時,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實施“一企一策”,為企業提供全鏈條服務,全力做好專精特新企業要素保障,做到困難問題100%解決。
堅持人才強市戰略,依托全市10余所高校、30余萬在校大學生的科教資源,實施“百名博士進百企”等行動。桂林理工大學通過科研與轉化并重的“雙輪模式”轉化成果204項,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構建了概念驗證、中試研究、產業孵化的服務鏈,培育了多家高新技術企業,推動地方產業新增產值160多億元;桂林市政府與浙大控股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加快打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區域新高地。
今年5月,桂林市委、市政府召開高質量“科創桂林”建設動員暨創新合作對接會,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資源優勢,廣泛匯聚各方智慧力量,全力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進一步完善科研服務體系和人才服務體系,開展有組織的科技成果轉化,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實干為要,創新為魂。今年是桂林世界級旅游城市建設奮進年與《規劃》第一階段收官年,桂林正以創新破題、用實干作答,奮力書寫世界級旅游城市建設的精彩答卷,在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繪就群眾觸手可及的幸福生活新圖景。
■中國城市報記者 葉中華 通訊員 李思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