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又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此戰是抗日戰爭結束后,國共兩黨之間展開的一場大戰,史稱解放戰爭。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在這場戰役中,由蔣介石統領的國軍集團在戰役初期,是要人有人,要槍有槍,占盡各種優勢。在這雙方實力差距很大的情況下,由我黨統領的人民軍隊一開始采取防御策略,盡量避免與敵人展開正面戰,而是選擇在運動中與敵周旋,尋找戰機殲滅敵人。
在這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比較能打仗,且裝備精良的敵人。在解放初期的山東戰場上,由張靈甫統領的整編第74師就是一支比較難纏的對手。
張靈甫實戰經驗豐富,是黃埔系的名將,而由他領導的整編第74師單兵作戰能力強,被外界媒體譽為蔣介石的御林軍。面對如此難纏的對手,令華東戰場上的人民軍隊很是頭疼。
于是,在1947年,華東野戰軍決定在山東戰場上吃掉這股敵人。華野全體將士在陳毅與粟司令的指揮下,對孤軍冒進的張靈甫形成包圍態勢。在經過三天三夜的浴血奮戰,華東野戰軍攻克張靈甫的指揮部,在雙方的激戰中,這位國軍名將不幸中彈身亡,蔣介石的御林軍整編第74師全軍覆滅。
東北戰場上的廖耀湘與陳明仁,都是黃埔系的悍將,還是蔣介石最為倚重的愛將。
在抗日戰爭結束后,廖耀湘的新一軍被蔣介石空降到東北。這支部隊是剛剛從滇緬戰場回國的,在與日寇的作戰中,打出了國軍之虎的稱號,標準的精兵強將。所以,在解放初期,廖耀湘的新六軍一路猛沖猛打,給東北戰場上的人民自治軍帶來了很大的損失。
后來,隨著東北局勢的變化,東北戰場上的解放軍在林總的指揮下逆風翻盤,逐漸掌控戰場上的局勢。在取得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夏秋季攻勢一系列戰役的勝利后。最終,在大決戰之遼沈戰役中,將廖耀湘圍困遼西戰場,將其擊敗,并俘虜。
陳明仁在東北戰場上死守四平,讓東北戰場上的人民軍隊無功而返。此戰也是林總軍旅生涯中,為數不多的敗仗之一。后來,杜聿明因病被調離東北,陳誠成為東北戰場上級別最高的軍政干部。
都知道,他任人唯親,由于陳明仁不是土木系的成員,在不久后被陳誠調離東北。
這樣一來,陳明仁就錯過了遼沈戰役,他沒有被俘也沒有戰敗,而是在1949年選擇起義,脫離蔣介石,加入人民軍隊,成為新中國的開國上將。
傅作義出自閻錫山的晉綏軍,通過自身的努力,一手帶出國民革命軍第35軍。這支部隊作風強硬,是國軍十大王牌軍之一,傅作義也是憑借任職第35軍軍長,從而一步一步做大做強,等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曾經閻錫山麾下的小弟傅作義,成為執掌50萬大軍的國軍大佬,任職華北剿匪總司令,綽號北平王。
北平王傅作義在解放戰爭初期的華北戰場上,是一位很能打的國軍將領。如張家口戰役,大同集寧戰役,都是傅作義在解放初期取得的勝利,這也讓他十分膨脹,產生了割據自立的想法。顯然他是太高估自己了,就算蔣介石同意,毛主席也不會答應。
于是,在平津戰役爆發的時候,為了牽制傅作義,毛主席對杜聿明集團采取圍而不打,就是怕他率部南下。等到第四野戰軍入關,對傅作義形成了包圍態勢,直接促使傅作義選擇起義。
黃百韜,邱清泉,還有胡璉都是解放戰爭時期,比較能打的國軍將領。
黃百韜是在碾莊戰役中,被華東野戰軍包圍。這是一場惡戰,因為雙方參戰的部隊都是各自陣營的精銳,包括雙方的指揮員都是各自陣營的名將。這也注定了碾莊戰役將會成為解放戰爭歷史上最慘的一戰,雙方血戰十來天,以傷亡人數高達10萬而結束。黃百韜兵團全軍覆沒,他本人也在這場戰役中自裁。
邱清泉是在陳官莊戰役中被華東野戰軍擊斃,是這場戰役中被擊斃級別較高的一位將領。
胡璉很幸運,在淮海戰役中順利逃脫,等到解放戰爭快進入尾聲的時候,他還取得了一場金門戰役的勝利,十分難得,后定居臺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