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6月2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5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累計同比由增長1.4%轉為下降1.1%,增速較前四個月下行2.5個百分點;其中5月同比增速大幅下降12.1個百分點至-9.1%,由增轉降。
當下的經濟數據就是這么糾結:當你以為行了的時候,它又變得不太行;當你以為不行的時候,它又行了。
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現在的經濟主要驅動力,靠的是“調控”而不是內生增長動力。
當調控力度增強、減弱,或者調控方法改變的時候,經濟數據就會隨之波動。
那么現在影響最大的調控是什么呢?莫過于消費品補貼。
我們看到,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在5月之前其實出現了兩個月的增長,這是不尋常的,但很明顯,這是家電以舊換新和消費品國家補貼等刺激政策所帶來的效應。
“國補”確實香,很多人因此而獲得了實惠——原價三四千元的電器或者電子產品,動輒能便宜好幾百塊,人們就會去買更多。
所以,制造業企業們也隨之受惠,利潤增加成為順其自然的事情。
但其中,蘊藏著兩個隱憂。
第一個隱憂是,補貼不可能永遠繼續下去,中央財政的錢也是有限的,那么補貼一旦停下來,會怎樣?
第二個隱憂在于,補貼的本質,還是納稅人的錢,因為補貼來自財政,所以補貼這個行為并非“恩情”,而是一種“故意攪動經濟循環”的“人造波浪”。
也就是說,一個有效需求不足的經濟體,就像一潭湖水,它表面平靜,不動了。
這時候,就人為地去制造一些波浪。
那么問題也來了,財政的錢補貼到了企業口袋里,企業確實一時增加了利潤,但如果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并沒有實質性的增加,而企業也沒有更大的動力去擴大生產、提高就業,那么經濟就無法啟動“自循環”。
那么,進到企業口袋里的錢,就再次停滯。
而經濟繁榮的本質,是錢的流動性強。
所以我們能看出來關鍵了:國家補貼是為了刺激消費,但客觀效果的話,取決于居民消費的內生動力和企業再投資的內生動力,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
從數據來看,情況可能不是很樂觀。
首先,青年人就業率并沒有明顯改善:國家統計局5月20日公布的分年齡組城鎮調查失業率數據顯示,4月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歲勞動力失業率為15.8%,較3月下行0.7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下降,但仍高于2024年同期1.1個百分點。
其次,從固定資產投資來看,2025年1—4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當中的第三產業投資92275億元,下降0.2%,這個數據也值得深思。
因為居民部門就業和收入的大頭,在于第三產業。
居民收入方面的話,缺乏數據支撐,但從體感來看,今年上半年肯定談不上有明顯的收入提升。
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體現了當下經濟復蘇路徑的艱難之處——即便如國補這樣大力度的刺激方式,也難以從根本上修復經濟循環的結構性癥結。
怎樣才能讓老百姓有錢消費?這是一個經濟學的歷史難題。
但各國走出類似困境的方式都有一個統一的規律,那就是依靠創新、民間經濟的信心與活力,再加上良好的社會保障體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