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83歲的蔡瀾先生走了。心里五味雜陳,但翻開他過往的訪談和文字,卻突然覺得:這或許是他最想要的結局——不煽情、不沉重,像一陣風,吹過就散了。
蔡瀾的灑脫,是刻在骨子里的“人間清醒”。
他這一生,活得比誰都熱鬧:年輕時寫稿、拍電影、開餐廳,把“吃喝玩樂”寫成哲學;老了寫專欄、上綜藝,80歲還在和年輕人聊“怎么談戀愛”。他說:“人生的意義,就是吃吃喝喝。”這話聽著像玩笑,但細想,多少人活了一輩子,連“吃好一頓飯”的本事都沒有?我們總在焦慮未來:怕失業、怕生病、怕孩子輸在起跑線,可蔡瀾呢?他抽煙喝酒吃遍天下,臨了還不忘調侃:“我這一生,賺到了。”
對比之下,我們的焦慮,是不是太“廉價”了?
前幾天刷朋友圈,看到有人凌晨三點發動態:“35歲,失業了,房貸還不上,父母病了,我該怎么辦?”底下評論一片“加油”,可誰都知道,這聲“加油”有多無力。蔡瀾呢?他年輕時被金庸夸“見識廣博”,被倪匡笑稱“風流才子”,但從不把“成功”當回事。他寫美食,寫旅行,寫人間煙火,筆尖永遠帶著一股“活著真好”的勁兒。他說:“老不可怕,可怕的是活得沒勁。”這話像一記耳光,打醒了多少在焦慮中打轉的人?
蔡瀾的離別,沒有“遺言”,只有“態度”。
網上傳的“離別信”是假的,但蔡瀾的“生死觀”是真的。他晚年變賣資產,住進酒店,請人照顧生活,拒絕傳統葬禮,甚至不設遺囑。有人問他:“不怕死后被人議論嗎?”他笑:“我連活著都不怕別人說,何況死了?”這種豁達,不是“看破紅塵”,而是“活明白了”——生死是自然規律,哭哭啼啼不如笑著告別。反觀我們,親人離世時哭天搶地,自己生病時怨天尤人,連刷個短視頻都要焦慮“別人怎么過得比我好”。可蔡瀾告訴我們:焦慮是場自導自演的鬧劇,你越認真,輸得越慘。
或許,我們該學學蔡瀾的“笨功夫”。
他愛吃,就吃到極致:為了吃一碗正宗的云吞面,能坐飛機去香港;為了學做菜,能拜日本壽司之神為師。他愛自由,就活得任性:不婚不育,不買房不存錢,把“及時行樂”寫成人生信條。他從不掩飾欲望,也不回避衰老。80歲時,他還在節目教年輕人“怎么追女孩”,說:“臉皮厚一點,膽子大一點,失敗了就當笑話聽。”這種“笨功夫”,恰恰是治愈焦慮的良藥——與其想東想西,不如先把手頭的事做好;與其擔心未來,不如把今天過出滋味。
蔡瀾走了,但他的“人間煙火”永遠在。
四大才子的時代結束了,可他們的精神永遠鮮活。金庸的俠義,黃霑的豪情,倪匡的幽默,蔡瀾的通透,像四盞燈,照亮了我們的焦慮。最后,用蔡瀾的一句話結尾:“別想太多,吃飽喝足,天塌下來當被子蓋。”愿我們都能在紛擾的世界里,活得像他一樣,從容,灑脫,不留遺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