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會上內斂了些許的雷軍與小米YU7的夸張表現可謂是形成了強烈反差。開售18小時鎖單突破24萬,小米YU7震驚了整個行業。
事實上,在正式上市前,坊間對于小米YU7的態度并不算十分明朗。
對于跨界而來的小米來說,首款車型SU7無疑是成功的。身價千億老總親自開車門和請吃飯、搶到車租出去都賺麻的熱度過后,眼下小米SU7(參數丨圖片)月銷量依然能夠保持在2萬多臺。
刨除營銷的功勞和米粉的支持外,不可否認的是,小米SU7確實是有兩把刷子的。足夠好看,性能強勁,底盤和操控也可圈可點,定價也有一定的優勢。
延續小米SU7勢頭之下,小米YU7作為第二款車型,在有了經驗的積累后,產品做起來自然要更為輕車熟路。小米SU7踩過的坑,小米YU7將能夠更好地查漏補缺。同時,小米YU7作為一款SUV車型,還有著市場對于SUV車型熱衷的先天加持。
基于以上的種種,不少人對小米YU7持一個比較樂觀的態度,認為其將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不過不可忽視的是,小米SU7高速爆燃、挖孔機蓋事件以及頻繁爆出的事故也著實給小米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小米汽車被流量托舉到了一個極高的程度,受到反噬時傷害自然也更大,就連雷軍都沉寂了些許。
另一邊,小米YU7剛亮相就陷入了抄襲法拉利的漩渦,可謂是有些出師不利。
考慮到這些方面,小米YU7的未來似乎又有些撲朔迷離。
然而伴隨著發布會后一張張夸張數字不斷跳動更新的海報,一切疑慮似乎都煙消云散。
也不怪很多人都難以置信,開售18小時鎖單超24萬,要知道,這可是一款二三十萬的車,不是幾千塊的手機呀。放在整個汽車行業,都可謂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炸裂。退一步來說,即便小米YU7最終的實際轉化率只有海報上的六成乃至一半,依然足夠吹噓的了。
對于小米YU7這樣的“神跡”,按理說我們已經很難從正常的邏輯來思考其成功的秘訣。但從汽車行業從業者這份職業來說,還是斗膽猜測一下。
其一是顏值抗打。
這一點從小米SU7就是如此。盡管SU7和YU7都有著“致敬經典”的爭議,但從更為現實的角度來說,用戶覺得好看帥氣這就行了,其他不重要。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設計同質化嚴重的今天,小米的SU7和YU7都可謂一股清流,很容易讓人眼前一亮。
其二是SUV車型的優勢和短板彌補。
從燃油車到新能源車,市場對于SUV車型的熱度不減,前文也提到了,這是小米YU7作為SUV車型的先天優勢。
對于新能源汽車來說,由于底部電池的存在,盡管車企都在挖空心思地做薄電池,用上CTB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頭頂用天幕偷空間,但或多或少還是會對乘員艙的縱向空間有所侵占。
小米的SU7也曾因這一點被詬病。而小米YU7身為SUV車型,更高的車高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個問題。踩著SU7的肩頭,自然蹦得更高。
其三是性價比依舊。
考慮到小米YU7強悍性能為代表所呈現出的整體不俗的產品力,25.35—32.99萬的售價依然很有性價比。特別是,小米還很擅長在一些細節上打動人心。
比如說小米SU7頗受好評的預留接口在小米YU7上同樣能看到,此外小米YU7還增加了許多磁吸部件。有時候不要小看這些小東西,小米為用戶細節考量的策略一直屢試不爽,從手機到汽車一直都是如此。
其四是雷軍的個人魅力和小米的品牌吸引力。
從某種程度來說,小米跟華為有點相像,其粉絲與用戶都有著些很多人可能很難理解的“盲目。”但換句話說,能夠做到這種程度未嘗不是一種成功。事實上,這也是很多品牌可望而不可及的。
盡管對于雷軍的營銷手段問題坊間有所爭議,但你不得不佩服他確實有著一種能夠有讓用戶買單的“魔力”。
不過隨著小米YU7爆單后,雷軍似乎又要陷入交付的“甜蜜煩惱”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