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朋友圈,是我們生活的“小確幸”,吃個美食、買件漂亮的衣服,看場電影、來次旅行,都要拍照、修圖、配文案,再迫不及待地分享出去,等著朋友們點贊評論。
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朋友圈變得越來越“安靜”,那些頻繁更新動態的身影逐漸消失,只留下一條空白的橫線或者“僅三天可見”的提示。
那么,為啥越來越多的人不喜歡發朋友圈了?
1、朋友圈不再是純粹的分享天地
以前,朋友圈,是我們和親朋好友分享生活點滴的溫馨小窩,可現在,它卻漸漸“變質”了。
工作上的各種任務、宣傳、打卡要求,一股腦兒地涌進朋友圈,硬生生把它變成了“工作圈”。
據調查,發朋友圈的原因中,53%都和工作、學校任務相關。
每次刷朋友圈,看到的不是同事們的工作成果展示,就是各種產品推廣,真正的生活分享被擠到了角落。
就像我的朋友建華,本來是個熱愛生活的攝影愛好者,以前經常在朋友圈分享自己拍的絕美風景照和有趣的生活片段。
可自從換了工作,朋友圈,就被各種工作宣傳圖和業務推廣占據,偶爾發一張自己拍的照片,還得小心翼翼地分組可見,生怕領導覺得他不務正業。
久而久之,他發朋友圈的熱情就被澆滅了,干脆不發了。
除了工作,朋友圈里的人際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
以前加微信的大多是真心相待的朋友,可現在,微信好友里,充斥著同事、客戶、甚至只見過一面的陌生人。
人際關系的復雜化,讓人們越來越關注自己的隱私安全。
有60%的人怕隱私泄露,在朋友圈中,大家都變得更加謹慎,發個動態得反復斟酌,分組設置也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說錯話”“曬錯圖”。
這么一來,發朋友圈的興致就被繁瑣的操作和擔憂消磨殆盡。
2、分享欲“退燒”,我們不再需要外界的認同!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渴望被關注、被認同
發朋友圈,就是為了得到朋友們的點贊和評論,以此證明自己的生活很精彩。
可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的事情多了,我們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
還記得大學剛畢業那會兒,我和室友們都熱衷于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
新入職一家公司、談了一場戀愛、學會了一道新菜,這些小事都能成為我們發朋友圈的素材。
可如今,大家都各自忙碌,朋友圈也漸漸沒了動靜。
有一次和室友聚會,聊起這個話題,她說:“以前發朋友圈是想讓別人看到自己過得好,現在覺得生活是自己的,沒必要向別人證明什么。”
確實,當我們逐漸成熟,內心變得更加自足,就不再把外界的認同看得那么重要。
我們開始享受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在朋友圈里。
不發朋友圈,不是因為生活無趣,恰恰相反,是我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真實的生活中,去陪伴家人、追求愛好、提升自己。
而且,有時候發朋友圈得不到回應,那種失落感,也會讓我們的分享欲大打折扣。
精心編輯的文案、挑選的照片,發出去后卻石沉大海,沒有一個點贊和評論,心里難免會有些不是滋味。
久而久之,我們就會覺得發了也沒人看,還不如不發。
其實,發不發朋友圈,只是個人的一種生活選擇,沒有對錯之分。
發朋友圈的人,享受著分享的快樂,記錄著生活的美好瞬間;
不發朋友圈的人,也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過著充實而自在的生活。
不過,無論我們是否選擇在朋友圈“發聲”,都別忘了,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和分享的熱情。
畢竟,生活中的那些小確幸,不管是分享在朋友圈,還是和身邊的人面對面訴說,都是我們寶貴的人生財富。
對于越來越多的人不發朋友圈,你怎么看呢?評論區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