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黨成立以后,毛主席每一次關鍵的意見,有可能在當時不被人理解甚至接受,但時間總會證明毛主席的意見是對的。
因此,黨內大多數人,就算心里有各種意見,都會執行毛主席的想法。
正如林總所講:“對于毛主席的思想,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要在執行中理解。”
鄧政委也對于毛主席的意見,更是說了一句名言:跟著走,意思是跟著毛主席的意見走就行,毛主席說怎么走,我們就怎么走。
在這個大氛圍下,毛主席有自己的主張,而且他性格剛毅果斷,堅持的事情不是那么容易被說服。
但我黨有三個人例外,在大的方針政策,曾經說服毛主席,改變了既定想法。
一、周總理說服毛主席改變“審蔣”、“罷蔣的主張
西安事變抓住老蔣以后,毛主席最開始主張:“審蔣”、“罷蔣”。他說:“第一,在人民面前揭破蔣罪惡,擁護西安事變。第二,要求罷免蔣介石,交人民公審。”這種做法,無疑是要處決老蔣,然后在西安成立和南京對抗的中心,雖然也抗日,但是要以西安為主。
毛主席有這種想法,也是人之常情。
于公來說,老蔣發起412反革命政變,迫害過很多共產黨員,還在五次圍剿以及長征途中,對我黨開展不遺余力的軍事打擊,造成了很多同志犧牲。
于私來說,毛主席的妻子楊開慧,大弟弟毛澤民、小弟弟毛澤覃、堂妹毛澤建、侄子毛楚雄全部為了革命,壯烈犧牲;還有子女走散,有個小女兒甚至一直都找不到;這些都和蔣介石有很大的關系。
因此,毛主席想公審老蔣也很正常。
但周總理此時說服了毛主席,他說道:“我們在政治上不采取與南京對立。”他并不主張“以西安為中心”去抗日。他還親自跑去西安斡旋,向毛主席陳述“保蔣安全”的重要性,建議“聯蔣抗日”。
毛主席有著偉人的心胸,被周總理說服了,聽從了周總理的意見。
二、劉少奇說服毛主席皖南事變后不要全面反攻
皖南事變后,全黨全軍非常憤怒,覺得國民黨欺人太甚。就連一向溫文爾雅的周總理,也非常憤慨,提出“千古奇冤,江南一葉”。
毛主席說過:“以斗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妥協求和平則和平亡。 ”針對國民黨咄咄逼人的攻勢,全黨都覺得應該要斗爭到底。
毛主席作為全黨最高領導人,代表全黨的心聲,說道:“只有猛烈堅決的全面反攻,方能打退蔣介石的挑釁與進攻,必須不怕決裂,猛烈反擊之。”
隨后,毛主席給各地發電報,指出:“決定在政治上、軍事上迅即準備作全面大反攻,救援新四軍,粉碎反共高潮”。
關鍵時刻,劉少奇表現出難得的冷靜,他認為此刻不適宜和國民黨全面開戰,一是國家目前處于抗日戰爭中,兩黨相爭,得益最大的是日本人;二是我黨的實力還沒有到有足夠資本可以全面反攻。
劉少奇勸說毛主席:“在政治上全面反攻,在軍事上暫時不實行反攻。因為,目前還需要推動蔣介石抗日,不能全面反攻。”
毛主席也是偉人,他也迅速冷靜下來,接受了劉少奇的建議。
三、粟裕說服毛主席改變“南下躍進”的戰略
國軍進攻解放區第一年沒討到任何便宜,反而被我軍消滅了112萬人,我軍發展勢頭非常好。
但由于戰爭發生在解放區,對解放區的經濟民生影響很大,正如毛主席所講:蔣介石的戰略方針是使他的管區不受戰爭影響,或付出的很少,這樣支持三、五年,則不愁解放區不垮。小米沒有了,壯丁沒有了,到那時黨性再強也要受影響,只能去打游擊。
于是,為了減輕解放區的壓力,在1947年,毛主席制定一個最重要的戰略任務,就是我們要把戰爭的車輪扭轉過來,打仗不能只在解放區防守作戰,而是要主動跑去國統區作戰,以蔣介石的人力物力支援戰爭,這才能是戰略上的勝利。
毛主席打算讓粟裕率領三個縱隊渡過長江躍進,“將戰爭引向長江以南”,給蔣介石腹部來上一刀,強調“這是正確的堅定不移的方針”。
后面粟裕根據戰場態勢的變化,判斷向南躍進不是一個好方案,于是斗膽直陳,他想留在中原地區打大兵團作戰,他判斷他的三個縱隊可以直接殲敵三至五個整編師,這對打開中原戰局將更為有利。
此刻,毛主席也確實被粟裕說服了,讓粟裕在江北打一打,最終打出了豫東戰役以及后續的濟南戰役、淮海戰役。
在很多時候,毛主席的戰略是正確的,但一直處于正確狀態的毛主席,還是會聽從下屬的意見,這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情,也正因為我黨上下高效互動,才得以取得革命的成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