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其高質量發展對于區域協調發展和國家整體經濟實力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山西省作為我國中部地區的重要省份,縣域經濟的發展狀況不僅關乎本省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實施。本報告結合最新政策實踐、實證數據及典型案例,對山西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狀進行深入分析,旨在為政策制定提供前瞻性參考。
二、山西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現狀特征
(一)認證驅動型品牌經濟崛起
稷山縣以“稷山四寶”區域品牌為核心,積極培育品牌經濟。截至目前,已培育58個“三品一標”認證產品,其中包括29個綠色食品認證。通過質量認證,有效提升了小微企業的競爭力,形成了“專業鎮 + 產業鏈”雙輪驅動模式。相關研究表明,認證體系打通了生產端與消費端的信任壁壘,助力特優農產品實現溢價超過30%,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二)雙輪驅動戰略支撐均衡發展
某未具名案例縣實施“農業興縣 + 工業強縣”戰略,取得了顯著成效。2023年上半年,該縣GDP達到91.41億元,增速為6.6%,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更是高達16.4%。同時,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2.39:1(分別為18249元和7630元),凸顯了城鄉融合發展的成效。此外,該縣同步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區”“全國共同富裕樣板區”,積極探索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的路徑,為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產業集群化突破千億規模
古藺縣依托自身資源稟賦,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2021 - 2024年,該縣GDP年均增速達到8%,全口徑稅收在4年內實現翻番,從32.8億元增長至70.8億元,獲評“四川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突出縣”。新能源裝備、高端不銹鋼兩大千億級集群成為該縣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例如德龍276萬噸不銹鋼項目聯動印尼原料—加工—交易全產業鏈,進一步提升了產業集群的競爭力。
三、山西省縣域經濟發展面臨的深層挑戰
(一)區域發展絕對差距持續擴大
根據2009 - 2021年山西91縣的數據實證研究顯示,太原、呂梁等中心城市與運城、陽泉縣域的GDP絕對差值年均擴大2.1%,要素虹吸效應加劇。這導致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日益突出,制約了山西省縣域經濟的整體發展。
(二)產業結構單一與創新滯后
非資源型縣市第三產業占比不足35%,新興產業(如新一代信息技術)貢獻率僅為12%,產業結構較為單一。同時,企業研發投入強度低于全國縣域均值0.8個百分點,創新能力不足,嚴重影響了縣域經濟的轉型升級。
(三)縣域協同機制缺位
縣域間基礎設施聯通率僅為43%,科創“飛地”僅覆蓋20%的縣區,且如南京、上海飛地僅服務發達縣。這表明縣域之間的協同發展機制尚未建立健全,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難以實現,限制了縣域經濟的協同發展。
四、山西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前瞻建議
(一)空間重構:構建“三級梯隊”發展體系
依據城鄉融合實踐、古藺稅收增長模型、區域差距研究等,構建“三級梯隊”發展體系。頭部引領梯隊以古藺、稷山為代表,通過新能源/農業品牌國際化的發展路徑,目標在2030年培育2 - 3個全國百強縣;腰部突破梯隊以陽泉、運城為代表,實施傳統工業智能化改造,目標是到2030年規上企業數字化轉型超過60%;底部托舉梯隊以呂梁山區縣為代表,通過生態補償 + 綠色農業的發展路徑,目標是到2030年城鄉居民收入比≤2.5。
(二)核心動能:新質生產力三引擎
綠色認證體系全域覆蓋:推廣稷山模式,省級設立“三品一標”專項基金,計劃在2027年前實現縣域特色產品認證全覆蓋,以提升縣域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科創飛地2.0升級:借鑒“上海交大 - 縣域共建”經驗,探索“研發在飛地、轉化在縣域”的分成機制,建議稅收分成比例縣占70%,以促進科技成果在縣域的轉化和應用。
數智賦能傳統產業:建立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優先為不銹鋼、煤化工集群提供AI工藝優化服務,目標是降低能耗18%,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三)制度保障:差異化考核與要素改革
在考核機制方面,設立四類指標(增長型/生態型/均衡型/應急保障型),取消貧困縣GDP排名考核,以引導縣域經濟實現差異化發展。在要素流通方面,試點縣域間建設用地指標跨縣交易,將土地出讓金收益用于補償生態保護縣,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縣域間的協調發展。
五、實踐啟示與未來展望
山西省縣域經濟發展需要跳出“資源依賴”與“同質競爭”的傳統模式,轉向模式創新,實現認證經濟(稷山)、飛地經濟(蘇南經驗)、集群經濟(古藺)三軌并行。同時,樹立底線思維,將“城鄉居民收入比≤2.5”“碳排放強度年降4%”納入縣域考核剛性指標,并建立縣域經濟實時監測平臺,動態預警區域差距閾值(建議泰爾指數>0.25啟動干預)。
未來,山西省縣域經濟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但也蘊含著巨大的機遇。應進一步加強對縣域經濟發展的研究和實踐探索,不斷完善政策體系和發展機制,推動山西省縣域經濟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例如,可以進一步深入研究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路徑,加強縣域間的產業協同和創新合作,提高縣域經濟的整體競爭力。同時,持續關注區域發展差距的變化,及時調整政策措施,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