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結婚不到半年就開始鬧離婚,折騰得雞飛狗跳。某天,酒過三巡之后,他說出了死活都要離的原因:相見恨早!一句話說得斬釘截鐵,又意味深長。
兩人最初通過某婚戀網認識,郎才女貌,珠聯璧合。經過身邊的朋友幾次攛掇之后,他們急切而又堅定地確立了彼此的歸屬,表現出一副“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氣勢,一時傳為美談!如今看來,在不合適的時間,即使遇到合適的人,到最后也只能是一聲嘆息,甚至是一把鼻涕一把淚。像張愛玲說的那種:“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于千萬年時間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實在是小概率事件。蕓蕓眾生,找姻緣之時可能有人會打著燈籠,但不會還掐著秒表吧。
我不揣冒昧地猜想,之所以相見恨早,并非最初遇見的時間出了問題,而往往是見到后的相處遇到了麻煩。其中存在著微妙的愛情相對論——情方好時,你儂我儂,如膠似漆,不覺時光飛逝,不禁想到如果兩人早點認識,快樂不也就來得更早一些嗎?這就是所謂的相見恨晚;一旦歲月將激情消磨,隱藏在快樂之下的性格缺陷浮現,睚眥小事,日漸累積,相處得分分秒秒都是煎熬,又難以避免地抱怨一切都來得太早。早和晚,深究起來,其實都只不過是一種心理反映,帶有一種諷刺的辯證性,映射著愛情與婚姻的不同階段。
說到底,就算算盤打對、運氣夠好選對了人,可能還是難以阻擋后來感覺的變化。很多人太注重相遇時的決策,卻往往忽略后期的管理。我想這大概是現代“愛情經濟學”的最大問題。開篇提到的那位朋友就因此陷入了瀕臨愛情“破產”的境地。他說自己還是深愛著對方,都怪緣分來得太早太快太猛烈,兩個人還不成熟就扎進去了。這種反省的話其實沒說到點子上,非要修煉到什么程度再求良緣,恐怕到最后感嘆的不是相遇的早晚,而是時不我待了。
悲觀主義的哲學家叔本華認為,喜新厭舊最易顯出人類虛偽的劣根性,而感情是最狡猾多變的東西。人們對于相遇早晚的抱怨,在他看來是一種必然。有趣的是,他以自己的故事演繹了這一觀點。按照今天的標準來看,叔本華應該是無數女孩理想中的白馬王子,英俊優雅,學識淵博,很早就繼承了父親留下的一大筆遺產,成了少年富豪,但他在情場上斬獲不多。33歲時遇到一個喜歡他的19歲女孩,他覺得相見恨早,告訴她“婚姻是讓兩個人相互厭惡的不二法門”,一直不愿意安下心來跟人家好好過日子。多年后,他終于在一次宴會上遇到心儀的弗萊爾·萊絲,一時相見恨晚,他微笑著提著一串葡萄去討好,并大談其愛情哲學。遺憾的是,這位17歲的少女聽不懂其玄妙的理論,于是輕輕地把葡萄丟進了身后的水池里。
現代人“早晚之恨”的心理變化,和叔本華相比已經大異其趣。這是一種新時代的癥候。當世界加速度運轉,人們也必須緊跟著采取全新的變幻節奏。對于天荒地老愛情的渴望,與恐慌和質疑勢均力敵。有人害怕變化帶來傷痛,干脆選擇不再相信愛情,決絕一點的選擇單身,做驕傲的貴族,再不用理會誰今天恨見你晚,明天又說太早;現實一點的找到了“湊合過”的歸屬,反正就是應付著完成人生一件事,一朝各分東西也不會太傷心,別和“速食年代”太較真;謹慎的人還在不斷挑選,好看多金固然重要,不過還是得考驗你的定性——這大概就是“8分鐘約會”和“試婚”流行的原因吧。
其實,相見并無早晚之別,遇上就好。要想無恨,還是得在飲食男女的平凡日子里下功夫。如果說選對象就像買菜,那么過日子就得有煮一甌湯的心情。不僅配料要豐富,還要有耐心控制火候,酸甜苦辣的諸多佐料融匯在一起,熬煉出寸心才知的獨特滋味。即使有那么幾回熬出來的湯味道不夠,也不妨包容地多喝幾口,只要是用心做出的東西就很養心,漸漸地化解了“恨”的戾氣,體會到愛的真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