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本智和橫掃西蒙-高茨晉級男單決賽,賽場上贏得漂亮,場外卻總免不了有人用“外協會球員的標簽去強調身份。這種說法,說重了其實有點“自家后院起火,但在中國體育語境下,確實常見。
先理一理事實:薩格勒布WTT挑戰賽打到半決賽,國乒男單只剩陳垣宇一人,女單形勢稍好,兩場中日對話各有期待。張本智和作為日本隊主力,闖過數輪,面對西蒙-高茨三局完勝,場面沒有太多波瀾。西蒙-高茨年紀大一些,排名也不算高,但這場球說難不難,說輕松也談不上。常規挑戰賽本就主打練兵和積累積分,真正的頂級對抗都要留到更高規格賽事去比拼。
但說到這,問題其實不在比分。實事求是講,國內有些聲音總把“外協會球員的勝負單獨拎出來看,仿佛只要不是中國隊,誰贏誰輸都值得大驚小怪。可仔細想想,競技體育講究的是“你來我往“各憑本事,不是什么圈子里的內外之分。張本智和今年22歲,已經連續多年站在世界前列,他的成長路徑、打法風格、心理素質,和中國乒乓體系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這本身就說明,世界范圍內的高手從來都不是一個“協會能獨占的。西蒙-高茨雖然排名靠后,但能走到四強,也是靠著積年累月的職業積淀,這種努力其實同樣值得尊重。
當然,喜歡國乒是常情,誰都盼著“自己人多拿冠軍。但如果每遇到外協會球員晉級就總要強調“外部威脅,久而久之反而容易讓整個圈子的格局變窄。職業體育的魅力恰恰在于,誰都能在規則下有機會,勝負一線之間,靠的是本事。把外協會球員的勝利看成“異類,其實對運動本身是一種削弱。中國乒乓球的強大,靠的是體系、傳承,更靠不斷與世界高手掰手腕的底氣。張本智和的出色發揮,應當被當作一種積極的挑戰,而不是簡單的“外來壓力。
站在職業評論者的角度,我更愿意為每一個真正投入訓練、賽場拼搏的運動員鼓掌。無論是哪一面國旗,只要在規則之下拿下尊敬的勝利,都值得被認同——當然,國乒球員需要頂住壓力,繼續進步,這沒什么好回避的。但“規矩不能亂,尊重對手、尊重賽場,是體育最基本的常識。只有把目光放寬,把每一次對決都當作一次共同進步的機會,中國乒乓球才能持續站在世界前列。
最后提醒一句,不管喜歡哪一隊,別讓身份標簽模糊了對職業精神的基本尊重。這是體育的底線,也是我們每位觀眾該有的格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