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這陣子又成了“熱詞,可我們得問一句:賽事一時熱鬧,能不能讓這項老本行持久活下去?
實事求是說,象棋回歸上海、世界級賽事同場舉辦,放在中國體育的盤子里,的確算得上一件大事。尤其是這類傳統項目,能在一座國際化都市里再度聚攏世界高手、動員各路愛好者,本身就不容易。但看得多了,心里難免有點感慨:真正讓象棋火起來的,究竟是賽事自身的號召力,還是背后那套“文旅商體聯動的熱鬧殼子?
其實,象棋的故事早已不止是棋盤上的對弈。這些年,從職業高手到業余選手、再到親子互動和社區推廣,象棋的“朋友圈不斷擴展。可細想一下,表面上看是大賽帶動了群眾參與,換個角度,難道不是因為日常基礎盤薄弱,才需要不斷用賽事來“造勢?再者,賽事之外的棋類活動,能不能經得起沒有獎金和關注度的清淡日子?這話聽著有點不舒服,但確實如此。
說白了,象棋想真正在現代都市里扎下根,靠的絕不只是一次賽事的“朋友圈擴容。別忘了,象棋自帶的那份中國文化底色,既是資源,也是門檻。喜愛歸喜愛,但要讓更多年輕人心甘情愿地坐下來“磨盤,不是靠一兩場國際賽事就能解決的。這里面有個老問題:我們到底是把象棋當成一門“全民技藝,還是依舊看成少數人的專業游戲?這不是誰都能插一腳的事,也不是誰想學就能學明白的事。
再對比一下職業和業余的界線。現在不少賽事喜歡強調“全民參與,但細琢磨,真正能進決賽圈的,還是那幾張熟面孔。業余選手進場,氣氛是熱了,可職業體系的壁壘并沒因此松動太多。說到底,職業和業余各有規矩,哪怕再強調融合,終歸不能混為一談。賽事組委會有推動的責任,愛好者有參與的熱情,但體系建設和職業尊重,才是真正立得住的根。
我更看重那些平時默默帶孩子下棋的家長、愿意在社區義務講棋的老棋迷。說句老實話,象棋長久的生命力,還是得靠這些“自己人日復一日地傳幫帶,而不是賽事期間一哄而上、散場之后各歸各路。賽事有它不可替代的意義,但別讓所有資源都投向“高光時刻,忽視了基層土壤的耕耘。
最后還得提醒一句,象棋火不火,不能只看朋友圈和媒體熱搜。體育的根性不是一陣子熱鬧,而是常年有序、進退有度。賽事歸賽事,傳承歸傳承,規矩不能亂,底線不能破。喜歡象棋沒錯,但只有守住常識、尊重體系,象棋的明天才不至于被一時的熱鬧所裹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