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神話破滅,但被小米的第二款車所接起。
在所有人都知道小米會爆款的前提下,它所取得的數據,依然過于夸張。之前的全球汽車銷量訂單紀錄屬于2016年的特斯拉Model 3(參數丨圖片),24小時訂單量11.5萬輛,發布一周后,預訂量為32.5萬輛。這之后,是馬斯克開始遭遇產能地獄,最終誕生了帳篷式造車,以及特斯拉高管睡在生產線邊等故事。
如今的小米YU7,數據為3分鐘大定超20萬輛,1小時大定超28.9萬輛,開售18小時后鎖單量達到24萬輛。換算下來,這樣的數據約為小米SU7發布時的3倍左右,而如果以2024年的各車企銷量來對比,小米YU7目前一款車的訂單數字能和零跑的29.37萬輛打平,也能和Model 3的36萬輛接近,以及和比亞迪元PLUS、秦PLUS DM-i的30萬輛出頭打平。
當然,每當現象級的事件發生時,總會在破圈中發生新一輪的裂變。包括網絡上的爭論,包括車企高管的刪帖道歉,再包括車企和媒體的不解。有很多人破防,也會有很多事物成為代價。
車企和消費者,三類人正在破防
天量的訂單數字之下,直接打破的是市場原本的供需關系,以及市場競爭狀態。
按照小米APP的最新顯示,小米YU7的3個版本,提車周期最短的也要33周,也就是0.63年。6月28日時顯示,標準版提車周期預計53-56周,Pro版提車周期預計48-51周,Max版提車周期預計33-36周。
而6月28日和6月28日的上市后第一個周末,還會繼續改變提車周期,根據銷售渠道目前給到我們的消息,在周末經歷了大量可預計的排隊和試駕之后,訂單量還有一輪暴漲。截止2025年6月9日,小米汽車在中國的門店數量已經突破300家,周末的第一天里,北京的銷售顧問就已經表示,單店平均能收獲超過30張以上的新訂單,這也就意味著小米YU7的大定會很快突破30萬輛。
按照小米官方放出的信息,產能缺口十分明顯。小米汽車的產能目前主要依靠北京亦莊的一期工廠生產,二期工廠預計 7、8 月正式投產,一期工廠額定年產能為 15 萬輛,額定月產能為 1.25 萬輛。通過雙班生產、產線調優,月產能可拉到 2.4 萬輛,年產能30 萬輛。二期工廠年規劃產能為 15 萬輛,考慮到之前生產SU7的一期工廠爬坡速度,今年的預計產量是6萬輛。
所以很顯然,很多人要到2026年才能提車。
截止目前,三類人已經破防,一是其他車企的銷售團隊,二是其他車企的研發與工程團隊,三則是部分消費者。
其他車企的銷售團隊,以東風日產高管的刪帖道歉可以為例。面對小米YU7的爆單,其發表了提車周期一年以上,這會考驗品牌粉絲的忠誠度。當然,這也是其他車企銷售團隊很多人的心聲,只不過沒有發聲。汽車市場大盤如今并不存在飛速增長,業內的共識也早已是“從增量市場轉向存量市場”。所以,相當于小米YU7一款車,一定程度上抽干了25-30萬元其他車企的消費潛力。
雖然業內目前還存在另一種觀點,即“小米YU7賣爆了是種好事,它讓特斯拉Model Y被去魅,它讓國產車的認知被改變,再加上如今超長的提車周期,會讓更多人思考購買其他的國產SUV”。
舉出的例子包括,即將跟隨小米YU7上市的小鵬G7、理想i6,以及目前市面上同類的智界R7、蔚來ES6、極氪7X等等。不過,從終端的反應來看,這類的說法似乎并不成立。
改變了供需關系之后,小米官方對于轉單等操作做出了“三證合一”的限制,但依然有很多人為了能提早開到小米YU7,進行了自己的操作。而對于其他車企的銷售團隊來說,只有極少數車型能在面對小米YU7擁有明顯的護城河,比如深度主打家用的理想i6,或者是能夠換電的蔚來ES6等。
而更多的車型,可能淪為炮灰的角色,比如不被市場所特別看好的小鵬G7。其預售是一個關鍵的分水嶺,在預售前,股價順風順水的上漲,而在預售之后,股價是閃崩式的下跌。資本市場對其的態度,也與消費者對其的認定,保持了一致。
“懂車”的老群體,也在破防
除了其他車企的銷售團隊承受巨大壓力之外,第二類“破防”的人群是,其他車企的研發與工程團隊,或者說是產品定義團隊,第三類人群則是,在近3年間被汽車價格戰所塑造了認知的人群,尤其是汽車發燒友。
第二類破防關于,在小米YU7爆單之后,出現了一個熱度較高的話題。如果拋開雷軍的個人光環,它的產品力究竟是否能打。銷售渠道上給到我們的消息是,目前小米YU7的主銷車型是中配的Pro版本,指導價為27.99萬元,CLTC續航里程為770公里。
例如,對上技術平臺非常接近的極氪7X,后者很明顯的具備一戰之力。
極氪7X的優勢在于,最大功率475kW高于小米YU7的365kW,破百加速3.8秒優于小米的4.27秒,三電質保的8年20萬公里優于小米的8年16萬公里,電池上極氪的三元鋰也是優于小米的磷酸鐵鋰。
但,從銷量數字上來看,在20萬元以上的市場里,參數的爭斗并不是決勝的關鍵點,而是要考慮到情緒價值、用戶信任度等更多的元素。
如果仔細進行拆分,這才是令“懂車人群”所破防的一點,小米YU7帶來的產品表現,本質上并沒有達到問界M9面對寶馬X5、奔馳GLE時那么大的差異性優勢。小米YU7在25-30萬元市場里所面對的對手們,也都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有獨門秘籍的高手。
所以,懂車人群會更習慣使用此前汽車消費時的種種分析規律來推演,但事實證明,大多數群體還是認可雷軍的模式。
另外,隨著供需關系的被打破,小米的門店里,銷售顧問的服務態度也被很多人認為,“雖然不至于像幾年前加價的漢蘭達或者雷克薩斯ES那樣,但也是骨子里有種傲氣”。
實際上,造成上述三種破防的,不止是雷軍的營銷,也不止是小米的人車家模式,而是科技圈對汽車圈的打法是有降維打擊的。
在以往的汽車市場里,每當有新車上市爆單時,同類車企就會對其進行拆解與分析。但,隨著華為和小米的入局,即便是很多車企進行了分析與模仿,也難以快速復制成功。其中的最大差異,并非是技術。
科技圈的打法模式是,品牌+流量,而雷軍進一步為其賦予了主播帶貨的邏輯,以及金融理財的邏輯,于是,汽車消費不止是買了一輛小米,更是買了生態,每一個訂單也不止是提車的周期長短,而是成為了人人都可以賺錢的機會。
品牌+流量,很容易理解。華為和小米原本都在科技數碼產品領域取得了成功,其手機和平板等設備帶來的銷量與用戶口碑,直接就轉化成了用戶的普遍認知。就比如,小學生都知道小米汽車,這就帶來了巨大的流量入口。
其次,事件級營銷上,小米和華為也都遠遠的甩開了汽車企業。比如,小米在紐北創造的中國第一,再比如華為在智能駕駛輔助和自動駕駛上帶來的全球第一應用認知。
而到了小米YU7身上,是同時引入了茅臺理財和LABUBU的金融學邏輯。
茅臺的邏輯是,因為其容易儲存且價格持續上漲,所以每年產量中的大部分在被消費,少部分就轉化成了投資產品,待價格進一步上漲之后會進行出手。小米YU7目前的訂單也是這樣的邏輯,可以更快提車的前序訂單很容易完成變現,中期的訂單則隨著新車熱度越來越高,也變的有了價值上漲。
LABUBU的模式也是如此,它率先破圈吸引盡可能廣泛的人群,然后在市場炒作之中價值不斷上漲,最終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隨著博主的生態建立。也就有了持續的話題和流量,成為了免費的氣氛組。
這也就是小米汽車最厲害的一點,有著雷軍的超級IP,再有著各種打法的融會貫通,產品只要能做到90分,就能打出超過100分的效果。
本質上,小米已經把訂單的價值挖掘到了新高。例如,小米SU7的待交付訂單可以直接轉為小米YU7,這是深刻打破了汽車圈常年規則的。在車企眼中,原本的模式更加穩妥,也能對企業有著更多的保護。不必因為如此大的變量,造成生產等方面的問題。
但,雷軍并不害怕這種變化,小米對于人性的拿捏已經深刻到了一定的地步。每個人都可能從小米身上獲得利益,獲得機會,獲得不止于車的東西,這才是可怕之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