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印度宇航員時隔41年重返太空,成為第一位前往國際空間站的印度人,實現了印度載人航天領域的突破,雖然不是利用的自家載人飛船,但也算是印度驕傲的事情,因為這一次任務就是主打為印度自己的載人飛船任務做支持。
而在6月28日,印度宇航員進入國際空間站之后,跟印度印度總理莫迪進行了太空對話,這也是印度41年來首次,實現了印度前所未有的成果。
且公開說:“此刻,當我們對話時,14億印度人民的情感與你相連,我站在這里,代表每一個印度人的興奮、自豪和希望。當你將我們的國旗帶入外太空時,我向你致以最誠摯的祝賀,并祝你此次任務一切順利”。
所以,可以看得出來,印度對這一次太空飛行任務是非??粗氐?,而且在接下來的任務之中,這一位宇航員還要為印度的載人航天進行奮斗,因為莫迪給宇航員布置了一項“特別作業”,表示印度渴望推進“Gaganyaan”(載人飛船)任務,建造印度制造的空間站,并將印度宇航員送上月球。
看到沒?這目標很大,莫迪太空對話,渴望推進載人飛船,登月任務,那可以嗎?能夠實現嗎?狀態如何?下面就詳細看看。
印度的航天夢在一步一步實現
對于印度航天來說,在月船三號完成登月之后,已經是瘋狂了,直接開啟了本國的數個任務,而空間站,登月等都是自己的冰山一角。
所以,印度的航天夢很大,并且這些計劃在推動之中,而為了完成未來的任務,其國際空間站的任務也只是其一部分,就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太空數據,實現印度的航天領域突破,所以,看到這一次印度宇航員41年的飛天歷史出現,也并不意外。
不少人應該也知道,印度在航天計劃上雖然目標很大,但是做事情還是“挺摳門”的。
其月船三號任務僅僅耗資7500萬美元左右,而這一次為了讓印度宇航員前往國際空間站,直接拿出了50億盧比(約合5900萬美元),大家對比一下,對于非常摳門的印度來說,這一次完全是高成本尋求回報了,所以,這對印度也是空前的一次轉變。
當然,從任務的情況來看,這次的商業飛行任務預計總計是在上面生活14天,然后返回地球,其四人乘組將進行60項科學實驗,其中7項來自印度,涉及太空中微重力環境下動植物以及人體肌肉的表現等。
所以,在獲得這一分部拿數據之后,印度就可以開啟,為本國自己的載人飛船任務提供支持,從而實現印度自己的航天計劃,一旦成功的話,印度也就是全球第四個有能力實現載人飛船飛行的國家。
只不過,相對于印度來說,本國的計劃進行也不是那么順利,因為載人飛船的計劃也在不斷延期。
但印度給自己的目標確實很高,這是可以看到的。
印度載人飛船計劃也在延期
這一次任務是印度踏上載人飛船最為關鍵性的一步,在獲得相關性的太空數據之后,就可以針對其項目進行改變,進行宇航員培訓方面的改變,而印度為了實現載人飛船計劃,也在不斷進行關鍵性的測試,其“Gaganyaan”(載人飛船)也還在繼續測試之中,只不過出現了多次延期了,為什么會出現延期呢?
其就是面臨到了技術問題,還有就是面臨到了其最為重要的安全問題,由于波音星際客機飛船的測試,讓印度有所擔心,想到自己的載人飛船測試不能出現這樣的局面,為了進一步確定其安全系數等,要延長其飛船的測試時間,確保問題。
只不過話說回來,印度空間組織拿美國當了擋箭牌,但相對來說,印度自身的問題可能才是最為關鍵的,有實力的話,肯定很早就執行了,畢竟這是對印度非常重要的事情。
結果呢?并沒有按照計劃執行,而是出現了延期,最初預計進行的2025年上半年無人飛船測試,并且帶上一機器人,但最終延期了,說在2025年下半年執行,這會不會執行,這還是未知數,由于無人測試延期了,那本國的首次載人飛船計劃肯定也就延期了。
預計是在2027年進行首飛了,最初預計是2026年。這都說明了印度的載人飛船計劃目標在不斷延期,要想成為全球第四的難度還是很大。
當然,雖然這些一切都沒有執行,但印度對自己的計劃安排目標還是嚇人的,要全面挑戰中俄美,真的可以嗎?
計劃之中是可以做到的,印度的首次任務計劃,是將會搭載3名宇航員,在大約400公里的近地軌道飛行3天后返回地球。而這個人數,這個時間,都是中俄美在首次載人飛船測試之中都要多的,所以,印度如果真的能夠在首次任務之中創造了這樣的成就,那也就是印度的天花板了。
當然,這一艘飛船也是可以支持這樣的任務執行,并且還可以達到更長的時間。
那就是印度飛船主要艙段構成,包含了乘員艙和服務艙,對接時統稱軌道艙,人數可以坐上3人,其飛船的質量為7.8噸(包括服務艙),能夠實現獨立在軌飛行7天,建立在這個配置上。
如果執行3天的任務也還是沒有什么問題,只不過印度的膽子還是較大,在首次自己的載人飛船任務之中,敢執行這么久的時間,這么多人一起去,這相對來說算是天花板了。
但到底結果會不會有所改變,這要印度把任務安排了,進行了才知道,這就是飛船計劃。
印度的航天還有很長路走
對于印度來說,要發展自己的航天計劃,這路的確還很長,因為印度的載人航天計劃雖然在穩定推進之中,但更多的任務需要更強的支持才行,這樣才有利于其任務的執行。
比如:印度未來如果要進行載人登月計劃,自己的測控技術都沒,那是不是就免了困境了?
在月船三號任務之中,印度就出現了這樣的一幕,居然不是依賴自己的測控技術,是依賴歐美執行的,其次就是在印度進行的首次太空測試技術的時候,也證實了這一點,那就是印度在進行對接測試之中,只有兩艘航天器進入到了自己的測控區間,才可以進行相關性的任務,不然就沒有辦法執行。
所以,這也是為什么大家看到最初印度進行太空對接測試的時候,出現了一波關于“窗口期”的說法,這就是原因,那么,這也進一步說明了,印度如果要想起來的話,其深空技術需要發展,不然未來全部依賴其他國家,這就是大問題了。
這也說明了印度要想達到中俄美的水平,這還有點早,此前印度空間組織倒是也說出了這樣的問題,那就是印度的工業很薄弱,要想支持其航天計劃,也要想辦法進行這方面的促進才行。
所以,一個國家的航天發展是多方面共同的結果展示,這也讓很多人應該明白了,要想自己的航天起來,并不是一句話那么簡單,其航天發展的背后是方方面面的支持,而不是看某一個方面就可以了,這完全是做不到的,這也應該為自己在航天第一梯隊穩定的站住,為科學研究人員們說一聲辛苦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