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在某乎上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你覺得什么樣的人值得深交?”
有人說,“混好了之后,會主動拉你一把的人。”
也有人說,“鞭策你的人,值得深交。”
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要我說,“那些越是喜歡吐槽你的人,越適合做朋友。”
為什么這樣說呢?
你不可能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
生而為人,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會有些缺點,你也不例外。
作為你的朋友,在面對你身上的缺點時,要么吐槽你,要么選擇隱忍。
比如說,你吃飯喜歡吧唧嘴,A朋友直接吐槽你,“哎呀,你吃飯能不能別吧唧嘴。”B朋友只是皺皺眉,啥也不說。
或許,你心里很不高興A朋友,嫌他說話太直接。
但其實,A反而更適合做朋友。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牢騷效應。
這本是由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梅約提出來,用來幫公司員工疏導負面情緒的。
1920年,梅約在芝加哥霍桑工廠進行了一次“談話實驗”。
通過這次“談話實驗”,梅約團隊發現,允許工人表達不滿情緒,更有利提升公司產量。
“牢騷效應”的核心思想是,情緒宜疏導,不宜堵塞。
它同樣適用于朋友之間。
那個吐槽你吃飯吧唧嘴的A朋友,就是在疏導他對你的負面情緒。
由于A把對你的不滿,都吐槽了出來,他反而對你沒有什么太大意見。
與此相反,皺眉的B朋友,將他對你的負面情緒隱忍了下來。
長此以往,他反而不太適合做朋友,因為他心里積攢了太多對你的負面情緒,說不定哪天,量變引起質變,就直接跟你翻臉了。
這下你知道為什么說,越喜歡吐槽你的人,越適合做朋友了吧。
適合做朋友,不一定會成為朋友,因為沒人想被人一直吐槽。
所以,即使這些人很適合做朋友,但也要他們把握分寸才行。
朋友之間的分寸感很重要
假如,你有一個特別喜歡吐槽你的朋友,吐槽起來不分時間、不分場合,很影響你心情。
我想,你也未必想跟這樣的人成為朋友吧。要是對方懂得分寸,或許成為朋友還有得商量。
這里的分寸,更多靠的是對方的自我察覺能力。
比如說:你跟朋友一起去趕高鐵,9點20是高鐵的發車時間,等你倆到高鐵站時,已經9點整,這時候前面還有不少人排隊過安檢。
之所以這么晚才到高鐵站,是因為你早上起晚了。
朋友吐槽個沒完,“你說你,要我說你啥好!”
在最后兩分鐘,你們終于趕上了高鐵。
但是你的朋友還在不停地吐槽。偌大的高鐵車廂里,就屬他聲音最大。
你給了他一個眼神,讓他自己去體會…
如果他懂分寸,這時候就應該選擇閉嘴。但如果他還一個勁吐槽,我想你心里肯定恨他恨得牙癢癢。
有一個能通過你一個眼神就閉嘴的朋友,這就是朋友之間的分寸感。
請珍惜身邊那個喜歡吐槽你,又有分寸感的人
身邊有個喜歡吐槽你,又有分寸感的朋友,那就要恭喜你了。
你撿到寶藏了。這樣的朋友,請好好珍惜。
世人常說,“越長大越孤獨。”
沒錯是這樣的,回想一下,兒時的伙伴,還有聯系的嗎?
很少。
即使有機會打個照面,彼此間也有了陌生感。
學校的同學,還有聯系的嗎?
很少。
即使聯系,也是在你結婚的時候,給對方發一條信息,“我結婚了,來參加我的婚禮啊!”
要么是對方結婚,給你發來這樣一條信息。
對方給你發個紅包,或者你給對方發個紅包,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工作后,單位的同事,能真正成為朋友的那就更少了。
一個單位的同事,彼此之間為了爭搶客戶、為了晉升,早已暗流涌動,哪里還能成為朋友。
所以,我們這一路走來,身邊的朋友會越來越少。
真正能互訴的朋友,那更是屈指可數。
因此,如果身邊真有一個喜歡吐槽你,而且又懂得分寸的朋友,真的太難得了。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倫?凱勒曾說:“在黑暗中與朋友并肩同行好過在光亮中獨自行走。”
總之,朋友之間的友情,是我們人生中一份寶貴的禮物,如已獲得,請珍視!
-The End - 作者-而這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