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換裝殲-20的消息,表面上只是部隊裝備更新,實則暗藏中國空軍顛覆亞太空中格局的野心。當軍事基地接裝這款隱身戰機時,中國防空圈正式形成由三個殲-20旅組成的"隱身鐵三角",半徑2000公里的作戰范圍不僅覆蓋釣魚島,更能將駐日美軍的F-35基地納入威懾范圍。#夏季圖文激勵計劃#
這種部署絕非簡單的防御升級,而是用五代機產能和體系化作戰思維,對美軍"分布式作戰"概念的降維打擊。
(圖1)
中國空軍最精明之處在于高低搭配的戰術組合。其保留部分殲-10C絕非經費受限,而是刻意構建的戰術陷阱——用廉價四代機消耗對手的隱身導彈,再讓殲-20(如圖1)進行致命收割。
這種打法在2022年中泰聯演中已見端倪,當時殲-10C曾用霹靂-15導彈在超視距對抗中"擊落"泰國鷹獅戰機。如今面對東海方向越來越多的F-35,解放軍顯然在復制這套經驗:用殲-10C的主動相控陣雷達充當移動哨站,引導殲-20的霹靂-15實施狙殺。這種戰術創新直戳美軍痛點,畢竟F-35的AIM-120D導彈射程還差著20公里。
產能才是中國真正的殺手锏。當美國為年交付48架F-35沾沾自喜時,而中國生產線也在加速運轉。按這個節奏,到2030年中國將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隱身機群,而美軍還在為F-35的TR-3軟件升級焦頭爛額。
(圖2)
更諷刺的是,中國六代機原型(如圖2)去年已首飛,美國NGAD項目卻連具體指標都沒定稿。這種代差追趕像極了冷戰時期蘇聯用米格-25數量壓制F-15的劇本,只不過這次輪到美國陷入質量與數量的雙重焦慮。
東海方向的對抗最能體現這種不對稱優勢。日本那147架F-35聽著唬人,但分散在百里、三澤等基地后,每個方向能湊出20架已屬極限。
反觀解放軍,僅北方戰區三個殲-20旅就能集中60架以上隱身戰機,更別說江南造船廠還在批量生產搭載殲-35的福建艦。
這種陸海空立體投放能力,讓美軍所謂"第一島鏈封鎖"越來越像紙老虎。去年東海上空殲-20與F-35的首次遭遇絕非偶然,而是力量天平傾斜的必然產物——當中國五代機開始常態化前出宮古海峽時,西太平洋的制空權游戲規則已經改寫。
而且,從中國起飛的殲-20到首爾只要15分鐘,這個反應速度比關島起飛的B-2快6小時。這也正是為何韓國加速采購F-35A的原因,據悉,其去年還追加了20架訂單。
(圖3)
最重要的是,中國聰明的用體系作戰彌補單機缺陷:空警-500預警機(如圖3)的米波反隱身雷達專克F-35,量子通信技術則破解了美軍的電子干擾優勢。這種"以網絡對隱身"的思路,比俄羅斯在敘利亞用S-400硬扛戰斧導彈高明得多。
當美國還在爭論要不要削減F-35采購量時,中國已經完成五代機"從有到優"的跨越。如今的換裝不過是個開始,接下來南部戰區面對南海、西部戰區盯防印度的部隊都會陸續接裝殲-2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