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事博主們最近忙得很,一邊宣傳殲-10C在印巴沖突中"碾壓"印度陣風,一邊把殲-20捧上全球五代機神壇,現在又突然想起被冷落的殲-16才是"隱藏王牌"。這套組合拳打得熱鬧,但掰開來看,既有實打實的軍工突破,也藏著精妙的宣傳算盤。中國空軍這"三劍客"的崛起,本質上是一場技術突圍與地緣營銷的雙線作戰。
(圖1)
殲-20(如圖1)確實代表著中國航空工業的最高成就。
能自主研發第五代戰機的國家,全球不過中美俄三家。中國不僅搞出來了,還迭代出雙座版和渦扇-15發動機升級型號,甚至還有六代機接連試飛。
更重要的是,這種飛機去對標美國早停產十幾年的老古董F-22,這本就是場降維打擊。
更值得玩味的是殲-20的部署策略:大部分都集中在東部戰區,明顯是沖著臺海和東海去的。這種精準布防暴露了中國的真實意圖:殲-20首先是個政治威懾符號,其次才是作戰工具。
至于殲-10C,巴基斯坦放出的"擊落三架陣風"的消息,讓法國達索公司忙著開航空展扭轉形象。
而真正被低估的反倒是殲-16。這款脫胎于蘇-27的國產戰機,硬是用有源相控陣雷達和數字化座艙,實現了對俄羅斯原版的逆襲。
南海攔截澳大利亞P-8時撒箔條的狠招,展示出中國飛行員對這款戰機的極限操控。但殲-16的軟肋也明顯:WS-10B發動機的壽命只有美國F110的一半,所謂"隱身涂層"在專業雷達面前也就是層防曬霜。
(圖2)
而殲-16(如圖2)很聰明地走了"錯位競爭"路線——不和F-35比隱身,專攻電子戰和導彈射程,用體系作戰彌補單機短板。
這場戰斗機博弈背后,是中美俄三大國的軍工邏輯差異。美國賣的是全球作戰體系,F-35本質是個飛行數據鏈節點;俄羅斯賣的是簡單粗暴的機動性,蘇-35的"眼鏡蛇機動"再帥也改變不了雷達落后的現實;中國則卡在中間——既走美國的體系化,又打著明顯的"性價比"牌。
看看殲-16對Su-30MKI的碾壓式對比就知道,中國吃透了蘇聯遺產后,正在用電子技術實現彎道超車。
(圖3)
但技術突破不等于市場認可。中國戰斗機出口始終困在"低端市場陷阱":非洲國家買不起,東南亞國家怕得罪美國。更棘手的是美國正在釜底抽薪——禁運高端芯片(如圖3)直接卡住中國機載雷達的脖子。
中國空軍"三劍客"的真實水平,或許該這么看:殲-20是撐門面的"奢侈品",殲-10C是賺外匯的"快消品",殲-16才是真正干臟活累活的"工裝靴"。
這種組合恰恰反映了中國的務實主義——既要有能上頭條的明星武器,也不能耽誤日常戰備需求。
總之,中國軍工的真正優勢不在于造出幾架先進戰機,而在于構建完整的軍事生態——包括實戰檢驗、國際售后、聯合演訓這些"軟實力"。要知道,俄羅斯在烏克蘭戰場用蘇-35打出的戰果,比所有宣傳片都有說服力。
#夏季圖文激勵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