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9月,解放軍恢復軍銜制后的首次授銜現場,沈陽軍區某部一正師職軍官被破格授予少將軍銜。在按職務等級授銜的體系下,這一決定顯得格外突兀。
當人們查閱這位名叫吳長富的軍官履歷,目光無不停留于他在一線指揮的一次救災行動上。
那么,究竟是怎樣驚心動魄的救災行動,能讓他在眾多軍官中脫穎而出,獲得破格晉升的機會呢?
1987年5月6日,大興安嶺林區突發特大火災,火勢以每小時50公里的速度吞噬著百萬公頃原始森林。
據《大興安嶺森林火災撲救史》記載,這場火災過火面積達101萬公頃,相當于一個浙江省面積的十分之一。
5月8日晚6時40分,時任沈陽軍區某師師長的吳長富臨危受命,擔任東線撲火總指揮,率部長途跋涉800多公里,于9日下午5時趕到塔河參加撲火救災。
吳長富當時十分清楚眼前形勢危急,要想保住塔河,就必須先保住塔河的屏障——繡峰林場。
而在火場前線指揮部,他發現,面對風速超過12級的“火旋風”,常規的人工撲打和隔離帶開挖根本無法阻擋火勢,傳統的滅火戰術已經完全失效。
為此,他立即向指揮部提出建議,調動所有工程機械,以塔河至盤古鎮的公路為依托,將兩側500米內樹木全部推倒。
這個方案最終被采納,部隊連續奮戰18小時,成功構筑起一條長67公里、寬500米的防火隔離帶,有效遲滯了火勢蔓延。
5月9日傍晚,風向突然驟變,原本遠離塔河鎮的火頭調轉方向,直撲人口密集區。
吳長富帶領部隊緊急馳援,指揮官兵在鎮東頭鋪設3000余米的阻燃毯,同時組織居民疏散。
據當年參與救災的某團政委回憶:“師長站在最前線,胡子上全是煙灰,嗓子都喊啞了還在指揮。有戰士勸他后撤,他說‘老百姓還沒撤完,我不能走’。”
為了控制火勢,吳長富果斷決定采用“以火攻火”的戰術。這一戰術需要在人煙稠密區與火頭之間,先行焚燒林帶,制造“防火隔離帶”,令火源無物可燃,自動熄滅。
但此方法意味著要人為點火,在高溫高風的極端條件下操作,任何一點誤差,火就會反撲,風險極大。
很多地方指揮員對此猶豫,但吳長富站在地圖前畫出125公里路線,力排眾議,命令兵工營攜帶火焰噴射器,工兵用炸藥清除通路,步兵掩護點火隊。
操作開始于14日清晨,全線點火。煙霧遮天,林間溫度突破50度,士兵帶著濕毛巾、背著水壺,成隊推進?;鹁€推進過快,十幾次點火隊險些被困。
吳長富在現場,站在臨時指揮崗,每半小時記錄風向,隨時調整作業點。
4天4夜,連續作戰,他始終堅守在一線。撲救盤古林場火點時,他連續72小時未合眼,沒有回指揮所,也沒有換衣服,和戰士們一起搬運沙袋、開挖防火溝,沒時間洗臉,更沒時間刮胡子。
短短幾天下來,他的體重驟降,滿臉的絡腮胡子“面目全非”,也正因如此,他有了一個響當當的稱號,當地群眾親切地喊他“大胡子師長”。
《解放軍報》的報道顯示,在極端惡劣條件下,吳長富帶領部隊累計開辟防火隔離帶1200余公里,創造了“以火攻火”“水炮壓制”等多種有效戰術。在指揮撲火的20多個日夜里,哪里火情緊急,哪里就有吳長富的身影。而在持續28天的救災行動中,全師官兵實現“零死亡”,這在特大型火災救援中極為罕見。
當救災部隊撤離時,塔河鎮的群眾自發夾道送別。一位參與救援的戰士在日記中寫道:“老鄉們拉著師長的手,不停地說謝謝。有位大娘抹著眼淚說,要不是大胡子師長,我們的家就沒了?!?/p>
滅火戰后,國務院和總參聯合下發通報,列出13位主要指揮官,吳長富排名第一。
林業部總結報告中提到:“塔河東南防線,是本次滅火戰中唯一未被突破防線?!痹蚴歉綦x帶有效、執行有力、指揮堅決。
緊接著在1988年授銜時,中央軍委專門審議吳長富的授銜問題,審議會議僅15分鐘,表決無異議通過,理由為“滅火有功,組織有據,威望服眾”。
就這樣,這位在火場中日夜奮戰的“大胡子師長”,被破格授予少將軍銜。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軍人的使命擔當,也讓這場驚心動魄的救災行動,成為其軍旅生涯中最耀眼的勛章。
2017年8月23日,“大胡子師長”吳長富因病離世,享年76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