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頓涅茨克郊外看到成排的塑料袋,上面潦草地寫著編號——那里面裝的不是貨物,是士兵。”
一位來自俄羅斯的戰地攝影師安娜·科瓦爾斯基,在個人博客中的這段話,揭開了俄烏沖突中一個鮮被討論的角落:陣亡者遺體的處置。
2025年6月,俄羅斯與烏克蘭達成移交陣亡士兵共識。
隨后俄向烏克蘭移交了6060具烏軍遺體。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烏方僅向俄移交79具遺體。
那么,兩國遺體移交數字為何出現如此的天差地別?
數字就是武器
進入2025年,俄烏戰爭已經來到第三個年頭。
隨著兩國前線戰事漸漸趨于停滯,對前線陣亡戰士遺體的處理,成為俄烏雙方不得不攜手面對的情況。
可就是在這樣一樁充斥著神圣與肅穆意味的事件中,俄烏雙方依然出現了極大的分歧。
當2025年6月俄羅斯宣布已向烏克蘭移交了6060具烏克蘭士兵遺體,而烏克蘭移交的僅有79具時,這如同天壤之別的差距,瞬間在全世界掀起了巨大的疑問風暴。
人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震驚和不解:怎么會差這么多?
但如果我們把目光從冰冷的數字本身移開,穿透彌漫在俄烏戰場上信息迷霧就會發現,這懸殊背后,首先上演的正是一場看不見硝煙卻同樣激烈的“信息戰”。
在這場特殊的戰場上,每一個遺體的數字,都不僅僅是生命消逝的統計,更成了雙方手中精心打磨的武器,用來打擊對方士氣、塑造國際形象、爭奪道義制高點。
俄羅斯拋出“6060”這個龐大數字,絕非無意之舉。
可以想象一下,當這個數字通過官方媒體、社交媒體迅速傳遍全球時,它傳遞出的信息是多么強烈:烏克蘭軍隊損失慘重,前線幾乎被“打殘”了!
這是一種赤裸裸的心理威懾,目標是雙重的。
對內,它告訴俄羅斯民眾,我們的軍隊強大無比,正在取得壓倒性勝利,從而鞏固國內支持,壓制反戰聲音。
對外,特別是對烏克蘭的盟友西方世界,它試圖傳達一種信息:看吧,你們支持的烏克蘭正在付出無法承受的代價,你們的援助只是徒增傷亡,是在做無用功。
這就像是在對手的心口上壓上一塊沉重的石頭,試圖動搖其抵抗意志和外部支援的信心。
而且,這個數字的“生產”過程,本身就充滿了模糊地帶。
俄方所謂的“移交”和“清理戰場”往往是捆綁在一起的。
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們在控制了一片區域后,會把所有找到的遺體集中起來處理。
但問題在于,這個統計過程缺乏獨立的、國際社會廣泛認可的監督機制。
里面會不會有重復計算的?
會不會包含了不幸在交火中喪生的平民遺體?
甚至,有沒有可能為了夸大效果,人為地虛報一些數字?
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疑問。
俄方公布這類數據時,常常缺乏詳細的、可供核查的名單、身份信息或移交記錄的具體時間地點,這就讓“6060”這個數字,披上了一層難以穿透的迷霧,其可信度大打折扣。
那么,烏克蘭這邊呢?
為什么只有79具?
乍一看,這似乎顯得不近人情甚至有些“冷血”。
但這背后,同樣有著復雜的戰場現實和信息策略考量。
首先,烏方在信息管控上,一直采取著非常謹慎甚至可以說是“緊縮”的策略。
他們實行的是嚴格的分級披露制度。
簡單說,就是前線到底死了多少人,損失了多少裝備,不會第一時間、毫無保留地全部公開。
這當然有軍事保密的需要,避免給敵人提供實時情報。
但在遺體問題上,還有一個更關鍵的人道因素:身份確認和家屬通知。
戰場環境極其混亂,很多遺體被炮火炸得難以辨認,或者身份牌丟失。
所以確認這個過程需要時間,而且非常敏感和痛苦。
這就導致烏方給出了“79”的數據。
地理困局
導致俄烏雙方遺體統計數字天差地別的第二個因素,在于地理上的困局。
一場戰爭下來,雙方究竟傷亡了多少數字,戰后控制線決定了一切。
換句話說,誰控制著土地,誰掌握著遺體數量。
俄軍目前占據著盧甘斯克98%和頓涅茨克88%的土地,去年在阿夫迪夫卡戰役中,烏軍第110旅有個連隊為掩護主力撤退,整建制消失在俄軍坦克集群的炮火下。
當地農民后來通過地窖縫隙看到,村口向日葵田里,至少有四十具烏軍遺體。
可這些遺體所在的區域,早被俄軍插上了帶Z字的旗子。
烏克蘭遺體回收隊嘗試過三次夜間突入,每次都被熱成像無人機逼退,最后只能在地圖上標出個刺眼的紅圈。
更揪心的是那些“消失的戰場”。
赫爾松大反攻時,烏軍海軍陸戰隊第37旅強渡第聶伯河,在左岸建立起橋頭堡,結果河水上漲吞沒了兩艘突擊艇,二十多名士兵連人帶裝備沉入十米深的河道。
水流沖上來的幾具遺體中,迷彩服上的黃藍旗臂章還清晰可見。
可當烏克蘭志愿者劃著小船想去打撈時,對岸俄軍的狙擊子彈就打穿了船槳。
三個月過去,烏軍專業潛水員帶著聲吶設備來到河邊,在淤泥里探測到至少十五具遺體信號。可這片水域布滿了反步兵水雷,俄軍陣地上還架著24小時監控的攝像機。
這些永遠留在第聶伯河底的士兵,既進不了烏克蘭的統計表,也不會出現在俄羅斯的移交清單里。
俄烏前線的城市廢墟底下,更是埋藏著不知多少遺體。
北頓涅茨克化工廠地下管網里死了多少人,連雙方工兵都說不清。
2024年此地巷戰最激烈時,烏軍多人卡在坍塌的管道深處。
當烏克蘭要求詳細坐標時,俄方移交清單上只寫著“北頓涅茨克工業區標本X3”。
而烏方甚至無法確認這三具遺體,是否屬于自己失蹤人員名單,因為能證明身份的身份牌已經熔成了金屬塊。
在馬林卡鎮,三十多具雙方士兵遺體在公寓樓廢墟里層層疊壓,俄軍用推土機整片鏟走時,烏軍無人機拍下了全過程,可當基輔通過紅十字會索要遺體時,莫斯科的回復是:“請提供具體姓名和服役編號。”
相較于化作焦土的戰場,那些散落在戰壕、河底、廢墟和麥田里的遺體,或許才是6060與79之間的數字鴻溝所在。
戰爭結束,俄羅斯的卡車只負責載著裹尸袋開過檢查站,沒人知道有些袋子里裝的遺體是來自北頓涅茨克化工廠地下管網,還是從第聶伯河下游打撈上來的無名骸骨。
而烏克蘭有心為將士們收斂尸體,也因受制于地理空間而難以做到。
況且對俄羅斯來說,這些烏克蘭軍人的遺體,早已成為外交場上博弈的政治籌碼,俄羅斯自然樂意看到這個數字導向龐大和混亂。
政治籌碼
在今年年初的談判中,俄方代表推過一沓37頁的名單,要求用這些冷藏車里的烏軍遺體交換19名被俘的空降兵指揮官。
但紙面上承諾的600具遺體,實際送達時只有53具可辨認身份。
烏克蘭代表憤怒的說:“我們不是在清點土豆。”
俄羅斯移交的裹尸袋中,有些袋子里塞著三只左手,有些標簽寫著同一人的名字出現在三個不同戰場的移交記錄里。
在莫斯科,烏克蘭軍人的遺體移交,已經被打上深深的政治烙印。
俄國防部每月發布的移交公告特別標注:烏軍“亞速營”的遺體優先用于交換親俄民兵,標記“外籍軍團”的則牽涉第三國秘密談判。
去年冬天在梵蒂岡調停下,12具法國雇傭兵遺體被運往巴黎的代價,是烏克蘭釋放兩名俄軍導彈專家。
今年四月敖德薩港的“秘密交易”中,當烏方要求贖回赫爾松戰役陣亡的海軍陸戰隊第137旅官兵時,俄方拋出的要求是:“每具完整遺體匹配十枚‘鎧甲’防空導彈”
這種“明碼標價”式的遺骸返還,徹底讓戰后遺體返還,染上了深深的政治與經濟博弈色彩。
更甚者,俄占區牧師甚至拒絕為標注“烏克蘭武裝力量”的棺材祈福。
他們要求家屬簽署文件,承認死者是“為俄羅斯世界而戰的志愿者”才肯舉行葬禮。
國際紅十字會介入后,試圖提出所謂的DNA數據庫建立計劃,但同樣遭到俄烏雙方拒絕。
紅十字會的白色卡車,一次次被擋在頓涅茨克檢查站。
理由很簡單,俄方要求將樣本送往葉卡捷琳堡實驗室檢測,烏方堅持必須經基輔認證,而遺體的腐敗速度比兩國任何一方的相關處理流程都要快十倍、百倍。
顯然,俄羅斯不愿放棄烏克蘭軍人遺體這個武器,而烏克蘭也不愿自己的士兵遺骸成為俄羅斯的籌碼,于是這樁本應代表著神圣與尊重的戰后事件,無可避免成為俄烏彼此的又一次博弈。
參考資料
肖新新,于文.俄烏就移交士兵遺體互相指責[N].環球時報,2025-06-09
史天昊.俄烏各說各話核心分歧仍難化解[N].法治日報,2025-0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