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心臟節律異常的常見心血管疾病,表現為心跳過快、過慢或不規則,可能引發心悸、頭暈甚至暈厥。其發病與器質性心臟病、電解質紊亂、藥物副作用及不良生活習慣密切相關,在普通人群尤其是中老年人中發病率較高。
從中醫理論看,心律失常屬“心悸”“怔忡”范疇,核心病機為氣血陰陽失調與臟腑功能紊亂。具體病因可分為五類:
1、心虛膽怯:情志刺激或突發驚恐導致心神失守,癥見心悸易驚、坐臥不安;
2、心血不足:勞倦過度或失血耗傷氣血,表現為心悸頭暈、面色無華;
3、陰虛火旺:久病傷陰或五志化火,引發心煩失眠、五心煩熱;
4、心陽不振:久病陽虛或稟賦不足,癥見胸悶氣短、形寒肢冷;
5、心血瘀阻:氣滯血瘀致心脈痹阻,表現為胸悶刺痛、唇甲青紫。
中醫診治強調辨證施治,針對不同證型采用個性化方案:
1、心虛膽怯:以安神定志丸加減,鎮驚定志、養心安神;
2、心血不足:用歸脾湯益氣補血,改善心悸乏力;
3、陰虛火旺:天王補心丹合朱砂安神丸滋陰清火;
4、心陽不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溫補心陽;
5、心血瘀阻:血府逐瘀湯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此外,針灸內關、神門等穴位可調節氣血,推拿按 摩心經、心包經能緩解心臟負擔,配合低鹽低脂飲食及情志調攝,可形成綜合調理體系。中醫注重整體平衡,通過改善機體環境穩定心律,尤其適合慢性心律失常及術后康復的病患,但需在專業的中醫醫師指導下結合西醫的檢查,確保安全、有效。
【專家簡介】
劉繼前,男,主任醫師,現就職于北京勁松中西醫結合醫院,主治下肢動脈硬化、老爛腿、脈管炎、靜脈瓣功能不全,靜脈曲張、糖尿病足等周圍血管疑難病癥。冠心病、心絞痛、房顫、高血脂、高血壓、早搏、陳舊性心梗、腦梗、冠狀動脈硬化狹窄、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病、心肌炎、高脂血癥、心律失常、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下肢動脈血栓、深靜脈血栓、脈管炎、雷諾氏綜合征、靜脈瓣膜功能不全等心腦血管疾病及周圍血管疾病。
開展了中醫藥配合“升主動脈和頸內動脈與腋動脈搭橋,微創頸動脈內膜剝脫,胸、腹主動脈支架及下肢動脈硬化狹窄的大中小血管搭橋和介入等新技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