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者用首輪第16順位選中楊瀚森那一刻,球迷圈瞬間炸開了鍋。他們仿佛手握聯盟官方尚方寶劍,迫不及待地要替開拓者“清理門戶”,交易艾頓、送走克林根,理由簡單粗暴,他們擋了楊瀚森直接打上首發的路。
這畫面似曾相識,像極了明清年間那些剛中進士的讀書郎,金榜題名后第一件事不是想著精進學問,而是琢磨如何把翰林院里的同僚擠兌走。仿佛天地間的位置,生來就該等著他們去坐。
NBA的叢林里沒有預留的王座
NBA那是什么地方?那是籃球世界最赤裸、最殘酷的叢林戰場。在這里,首發位置、核心地位、真金白銀的合同,從來不是靠球迷的“應援”或者誰的“潛力”能乞討來的。那是要在比賽里真刀真槍、在訓練場上滾爬,在比賽里拼殺,從隊內最直接的競爭對手身上硬生生踩過去,你才能奪下的戰利品。
NBA的生存法則冰冷刺骨,上場時間、比賽數據、賽場表現,這些就是硬通貨,直接兌換成合同金額與未來前途,那些5年3億美金的超級頂薪合同,就是靠這些籌碼拿到的。艾頓和克林根憑什么要給楊瀚森讓路?開拓者管理層又為何要平白無故把核心位置送給一個一場NBA未打的新人?
即便總經理喬-克羅寧在選秀大會上制造了一個大新聞,也沒有理由為了楊瀚森隨便送走球隊資產艾頓或克林根。
一場職業比賽都還沒打,就琢磨著讓管理層為“潛力”掃清道路?這份奢望,未免太幼稚。
飯圈邏輯放在職業競技場上,蒼白得可笑。若楊瀚森真有撼動約基奇王座的潛力,第一步就該是憑實力碾過隊內的艾頓與克林根。訓練館里的汗水、夏季聯賽的對抗、季前賽的每一分鐘,這才是通往首發的正途。
“讓”出來的位置,終究坐不穩。
上場時間、比賽數據、賽場表現,直接兌換成超級頂薪合同、金錢與未來。隊內競爭的隊友、場上遭遇的對手、精于算計的管理層,憑什么對楊瀚森網開一面?憑什么將寶貴的首發位置和核心資源拱手相讓?
叢林法則只認實力,不認寵溺。
約基奇初入掘金時,何嘗不是從替補席末端掙扎起步?掘金管理層有遠見,肯花時間等待一塊璞玉的打磨,但這份等待并非無條件的恩賜,而是比他在季前賽就證明了自己值得等待,常規賽第一場面對火箭4分鐘拿到2分,回頭第二場就森林狼頭上砍下10分9籃板,用時僅18分鐘。
新秀賽季場均10分出頭,7籃板2.4次助攻,約基奇作為第二輪總第41順位選秀球員,交出來的成績單完全超出預期。約基奇用每個休賽期歸來時肉眼可見的進步,用場上無可替代的策應和終結,一寸寸掙得了屬于他的時間與地位。
2025-26賽季,楊瀚森能打出類似的表現,克羅寧就算對球隊來辦有交代,也才有底氣考慮交易走多余的內線就要。約基奇的成功路徑,是用實力步步為營的注腳,他從未幻想跳過競爭環節,直接空降核心。楊瀚森,更需要磨礪自己的耐心,每一步都走穩當。
楊瀚森同樣需要這樣的過程:從替補席開始,一步步適應NBA的強度、節奏與文化。在有限的時間里學習、犯錯、成長。在力量房里揮汗如雨,在錄像室里鉆研戰術。這絕非一個球員孤軍奮戰就能完成的任務,它需要楊瀚森自身極致的努力與奮斗,同樣需要開拓者管理層與教練組基于長遠目光的合理規劃與悉心培養——這是多方合力的結果。約基奇如此,東契奇如此,即便是天縱奇才如文班亞馬,其成長路徑也無一不是遵循著“逐步兌現天賦+證明當下價值”的鐵律,而非依靠輿論喧囂“應該被重用”的幼稚幻想。
NBA是商業叢林聯賽法則,是最精明的商業機器,老板的錢袋子與球隊的戰績緊密捆綁。潛力再誘人,若無法在有限的機會里轉化為即戰力,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勝利、不斷贏球和票房,管理層憑什么押上寶貴的薪資空間和戰績去豪賭?
球員的合同價值、球隊的薪資空間、球員的市場吸引力,環環相扣,精打細算。管理層不可能僅為一個虛無縹緲的“潛力”標簽就無限期投入資源、犧牲戰績、容忍失敗。
若年輕球員在獲得的機會窗口期內,無法展現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獨特價值或不可替代性,球隊管理層會毫不猶豫地轉向那些即插即用、能立刻為球隊帶來勝利或穩定性的老將,艾頓的經驗,克林根的即戰力,在商業決策的天平上,分量遠比尚需雕琢的“璞玉”要實在得多。
這種“結果導向”的冰冷商業邏輯,才是NBA運轉的底層代碼。它冷酷地宣告:競爭上崗,優勝劣汰,是球員生存與發展的唯一通途。溫情脈脈的“培養計劃”,永遠臣服于贏球和盈利的現實需求。
開拓者看中楊瀚森的是未來可期,是楊瀚森身上所蘊含的、有別于克林根的獨特潛力和未來可能達到的高度,而非立竿見影的即戰力。楊瀚森需要時間適應NBA級別的對抗強度、快節奏攻防轉換、甚至語言溝通和文化融入,這遠比在CBA復雜得多。
楊瀚森需要時間,很可能是一到兩個賽季,去適應NBA那遠超CBA強度的密集賽程、對抗等級、戰術體系和文化環境。
但時間,恰恰是NBA最奢侈的消耗品,對楊瀚森來說更是寶貴。
開拓者老板喬迪-艾倫證實球隊正在掛牌出售。新老板入主后,建隊思路、對未來的規劃、以及對培養楊瀚森這類國際新秀的耐心程度,都將成為巨大的問號。現任管理層或許有培養藍圖,但新老板的意志,才是決定球隊最終航向的舵盤。
新老板接手后,是繼續耐心培育楊瀚森這塊“潛力股”,還是急于用短期戰績證明自己,迅速調整方向?一切都是未知數。當資本按下加速鍵,沒有誰是不可替代的。
巔峰期的東契奇都可以被交易,杜蘭特不斷倒手去了火箭,何況,一個剛進聯盟的菜鳥楊瀚森呢。
楊瀚森的新秀賽季注定坎坷。全世界打籃球最頂級的400多名球員競爭,混跡于這個聯盟的球員哪怕是板凳末端的飲水機球員——他們誰不是自己生命里的邁克爾-喬丹?NBA球員的職業生涯平均4.5年,換句話說,哪怕是首輪新秀,很多人四年新秀合同結束后可能就沒辦法拿到續約合同,這就是擺在楊瀚森面前的殘酷現實。
再加上,語言壁壘、籃球文化的巨大差異、遠超CBA強度的密集賽程和訓練節奏,這對年輕球員的體能和精神都是嚴峻考驗,都可能成為楊瀚森更上一層樓的“新秀墻”。球迷們幻想楊瀚森在NBA立刻大殺四方,只會帶來巨大的心理落差。
可以預見,楊瀚森新秀賽季數據、比賽表現,有可能遠低于那些被飯圈文化沖昏頭腦的球迷們的狂熱預期。
楊瀚森撞破這堵墻的唯一武器,是日復一日的埋頭苦練,是訓練場上主動融入的交流,是團結隊友展現出的職業態度,是比賽里拳拳到肉的競爭,是時時刻刻準備著上場抓住轉瞬即逝的機會——而不是像某些球員,當主教練叫到他的名字時告訴人們“我沒準備好”。
飯圈思維最大的悲哀,在于幻想用輿論的聲浪在NBA的叢林中強行開出一條路。殊不知,NBA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著汗水、競爭和赤裸裸的實力法則。
楊瀚森的路,只能靠他自己一步一步走出來。在波特蘭的訓練館里,在夏季聯賽的賽場上,在有限甚至零星的常規賽出場時間里,用每一個扎實的掩護、每一次精準的傳球、每一個拼搶下來的籃板去證明價值。
?開拓者給的機會不是禮物,而是考卷。
真正的強者之路,無需粉絲拆掉他人的階梯,他們自帶破墻開路的決心與力量。
錘子已在楊瀚森手中,是讓它在角落里生銹,還是握緊它敲碎眼前的壁壘?答案不在球迷的爭論鍵盤上,而在波特蘭黎明前的訓練館里,在楊瀚森自己手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