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眾的想象中,母系氏族社會常常被描繪成一個女性當家作主、地位尊崇的 “烏托邦”。然而,撥開歷史的迷霧,我們會發現,真實的母系氏族社會并非如此,它有著自身獨特的生存邏輯和社會形態,遠非 “女性天堂” 這一簡單標簽所能概括。
好多人幻想母系社會是“姐姐們當家做主”,女性能呼風喚雨。但仔細琢磨就不對勁啊!要是女性真能掌權,為啥不叫“女系社會”,偏偏叫“母系”?重點就在這個“母”字——只有生了娃的女性,才能成為氏族的主心骨。
在那個時代,由于沒有固定的婚姻制度,孩子通常只知道自己的母親,“知母不知父” 是普遍現象。為了確定氏族成員的歸屬、維系部落的團結,人們只能以母系血緣作為劃分的標準,一個氏族的成員往往都是某位女性祖先的后代。所以,“母系” 強調的是血緣的傳承脈絡,而非女性在社會中擁有絕對的統治權。
從生產力與社會分工的角度來看,母系氏族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生存是首要任務。當時的社會分工更多基于生理差異:女性因生育和照顧孩子的責任,更多從事采集、縫制、養育等相對穩定的工作;男性則承擔狩獵、防御等高強度、高風險的勞動。
有人認為女性靠采集就能養活部落,男性打獵只是無關緊要的補充,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如果采集真的如此輕松且地位高,身強力壯的男性沒理由放著這樣的工作不做,反而去從事危險的狩獵。在那個弱肉強食的年代,誰能獲取更多的生存資料,誰就更有話語權,男性在狩獵等體力活動中展現出的力量優勢,讓他們在社會中也占據著重要地位,所謂的女性主導只是一種幻想。
還有人認為女性憑借生育權就能掌控一切,這同樣不符合實際。在原始社會,沒有法律和道德的約束,缺乏對女性的保護,“強奸” 的概念更是無從談起。在絕對的力量面前,女性很難自主決定生育相關的事情,生育權根本無法成為她們談判的籌碼。
母系氏族社會的 “殘酷” 是普遍的,并非只針對某個性別。男性在狩獵過程中隨時可能面臨生命危險,很多人因此喪命;女性生育也如同過鬼門關,高死亡率是常態。整個社會的成員都在為了活下去而拼命,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性別壓迫,更多的是全人類共同對抗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生存挑戰。
光說大道理可能不夠直觀,咱來整點實打實的例子,看看母系氏族社會到底啥樣 ——
就說考古發現吧,咱中國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那可是典型的母系氏族聚落。你猜挖出來啥了?墓葬里隨葬品最多的,往往是那些年紀大、子女多的女性,這可不是說她們 “掌權”,而是因為這些女性是氏族的血緣核心,后代多意味著家族勢力強,隨葬品多其實是家族地位的體現。但你再看男性墓葬,有的隨葬品里有箭頭、石斧,這說明他們確實常年搞狩獵,而且不少男性尸骨上有明顯的創傷痕跡,有的甚至帶著箭頭下葬,可見打獵有多玩命 —— 這哪是 “打醬油”?分明是拿命換肉吃!
再看現存的母系部落,比如云南的摩梭人,現在還保留著走婚制,確實是 “知母不知父”,家族大事由女性長輩說了算。但你知道嗎?摩梭女性每天天不亮就得起來背水、做飯、打理田地,男性雖然不固定住家里,卻要承擔砍柴、放牧、修房子這些重活,碰上部落沖突,也是男性沖在前面。說白了,這不是誰欺負誰,是大家按分工扛著整個家族往前走,女性當 “家長”,是因為血緣關系最穩,可不是靠 “權力” 壓人。
總之,母系氏族社會是原始人類在極端低下的生產力條件下,依靠母系血緣維系生存的一種無奈選擇。它既不是女性的天堂,也不是簡單的性別壓迫場所,而是人類在歷史長河中為了生存和繁衍所形成的獨特社會形態。那會兒沒功夫搞性別對立,能讓氏族延續下去,比啥都重要。咱們現代人為了 “母系社會好不好” 吵來吵去,其實是用現在的眼光套古人的生活 —— 說白了,是吃飽了撐的,忘了祖宗當年為了一口吃的,得跟野獸、跟天災、跟隔壁部落拼命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