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曾說過一句話,“朋友再親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為熟,結果反易生隔離”。
是的,人與人的關系就是這樣,再好的關系,再親的家人,都需要呼吸的空間、都需要一定的距離。所以想要有一段好的關系、好的情感,應該做到熟不逾矩,對彼此的分寸有所把握。
別小看這些生活里的分寸,有多少情感都最終敗在分寸上。遠了生出不滿,近了又生出矛盾。
不要拿自己的標準要求別人
曾國藩年輕的時候對人際交往、朋友的關系從來沒有想過分寸,他總是在出口傷人,讓許多至交好友都直言不諱地指出他在待人上的不足,稱其“高已卑人”,“太刻薄”,“凡事見得自己是而他人不是”。而這些不知分寸的言語也讓曾國藩得罪了不少人,吃盡了苦頭。所以曾國藩一生多次提倡“慎言”,時時刻刻留意自己言語,怎么說話、說什么話、跟誰說話,這都是人與人交往的分寸,都是人與人交往的“禮”節。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在這個世界上找不到和我們完完全全一樣的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脾氣秉性,有自己的底線,因此人與人之間是有距離的。所謂的親密關系,也只是最小距離,而不是無距離。
在人際關系中,彼此的優缺點會因親密度的增加,而被無限放大。彼此的刺會扎到對方,如果強行闖入他人的舒適區,不但不會拉近彼此關系,還會令他人反感,使你們之間的關系惡化。
只有在相處關系中學會把握分寸,做到進退有度,才能更好地維持一段感情。
怎樣做到做事有分寸呢?做事、做人換位思考
人體工程學認為在人際關系中,分寸感首先源于同理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這些傷人的話是別人說我,我會接受么?我會不會受傷呢?
如果這些要求辦的事是別人拜托我,我會不會覺得麻煩?會不會覺得對方不知輕重?所以在說話、辦事之前先問問自己會不會這么做?再去麻煩別人,這樣交往分寸感就會慢慢體現。
第二,分寸感是個人修養的體現,對事理的思考,對德行的提升,對整體事物的全局觀,我和你的關系、你和他的關系、我和他的關系、自己的定位、辦事的目的等等一系列的思索和考量,賦予了一個人的分寸感。
當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的定位,不明白我是誰?你是誰?他是誰?的時候,不可能有分寸之說。所以人體工程學在2019年推出電視節目《生活你、我、他》,通過對事例的分析、通過中國文化的民習民俗,讓人明白生活中你、我、他的關系、社會中人、事、物的關系、宇宙中天、地、人的關系,這些關系的了解都可以幫助人提高自身的修養,清楚明白人與人之間的界限,從而更自在的、更舒適的工作和生活。
內容說明:文中圖片皆來源于網絡,內容僅做公益性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