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那天,北京放出個重磅消息。
9月3日要辦抗戰勝利80周年閱兵。
這事兒剛上熱搜,隔壁越南第二天就官宣:9月2日國慶日也得搞大閱兵。
這時間卡得跟算過似的,一前一后差一天,還趕在中國之前?這到底是何用意?
說起來越南今年可夠忙活的。
4月剛在胡志明市搞完越戰結束50周年閱兵。
那會兒中國儀仗隊118人方陣還去捧場了。
運-20運輸機低空掠過的鏡頭,到現在越南網友還在轉發。
結果沒倆月,又宣布9月再來一場。
7000多人的隊伍,光行進方陣就27個——要知道,越南上次搞這么大規模閱兵,還是2019年國慶呢。
為啥突然這么密集?
越南國防部在公文中說得冠冕堂皇,說是紀念1945年八月革命和獨立日。
但圈內人都明白,中國閱兵的“示范效應”肯定有影響。
要知道,中國閱兵要請國民黨老兵觀禮。
可能展示殲-35、東風導彈這些硬家伙。
越南雖說裝備差點,但場子不能輸。
光是士兵選拔就搞了“政治審查+體能測試”雙重標準,從軍校和一線部隊里挑人。
4月就拉到河內郊區封閉式訓練,走的正步都是學的中式標準,抬臂角度跟咱儀仗隊差不離。
范明政政府上臺才大半年,這時候搞閱兵。
不難看出是想靠“國家儀式”攏人心。
越南人愛說“閱兵就是政治舞臺劇”,這話真不假。
再看他們安排的方陣:
女兵方陣全是軍校女學員,穿新式制服扛輕武器,鏡頭一掃全是精氣神。
騎兵方陣更絕,直接復刻法殖民時期軍裝配著本地矮腳馬,走在隊伍最前頭。
實戰意義幾乎沒有。
但象征意義拉滿,就差把“歷史傳承”寫腦門上了。
更有意思的是裝備展示。
越南沒多少自研武器,干脆玩“多元技術體系”。
飛弩-6防空導彈是中國技術授權的,SPG-9火箭炮改自俄式老炮,最搶眼的是 10518 架中國產無人機編隊,4月那次閱兵剛破了吉尼斯紀錄。
此次閱兵將展示俄制T-90坦克與中國技術衍生裝備的協同部署。
這種“去意識形態化”的策略,既規避了南海爭議又實質性提升了防御能力。
要說閱兵這事兒,中越倆國玩的完全是不同路數。
中國閱兵是“實力硬核”。
東風導彈車隊列隊,殲-20 編隊拉出彩煙,光現役主戰裝備就能湊出“科技感大片”。
越南呢走的是“象征先行”。
沒那么多先進裝備,就靠方陣整齊度和文化符號撐場子。
比如閱兵彩排時放《南進歌》,方陣里還特意展示1960年代《人民日報》援越報道。
分明是想拉“歷史感情分”。
這種差異背后,是底氣的差距。
中國閱兵能請國際友人站臺,靠的是國防工業全產業鏈支撐。
越南雖說學了中式正步搞了無人機表演,但骨子里還是“小步快跑”的策略。
既跟俄羅斯買基洛級潛艇,又找中國買無人機技術。
玩的是“竹子外交”那套平衡術。
越南總理范明政在2025年4月3日的會議上強調。
西北地區在國防安全中具有特殊戰略意義。
閱兵是鞏固國家認同的重要舉措。
有軍事專家打比方:“中國閱兵是‘秀肌肉’,越南閱兵是‘秀態度’,能不能跟上節奏,還得看家底夠不夠厚。”
說到底,閱兵這事兒就是“國家自我介紹”。
中國拿閱兵紀念歷史、展示實力,是大國成熟的敘事方式。
越南呢在模仿中找自己的路子,把隊列站整齊、把儀式做足,也是一種國家態度的表達。
有人說這是“較勁”。
但更多時候,各國都是在按自己的節奏出牌。
就像越南這次7000人方陣。
看著是跟風實則藏著鞏固內政、平衡外交的多重考量。
至于效果如何,9月咱們搬小板凳看直播自然見分曉。
你覺得這場“閱兵競速”背后,藏著多少地緣博弈的暗棋?來評論區掰扯掰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