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大國地緣博弈又開新戰場。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6月28日的報道 ,俄總統普京在參加俄各地青年中心開幕時表示,“顯而易見的是,俄羅斯的未來,在于北極,在于北極的開發,我們正在積極開發北極地區”。在此之前,普京曾多次強調北極地區的重要,但如此明確地將國家命運與北極捆綁,貌似還是第一次,這充分說明了北極對俄羅斯“不可或缺”的核心地位,也說明了普京對該地區的重視。
北極地區一般指的是北極圈以北的廣大區域,包括北冰洋的主體和周邊凍土帶、島嶼和苔原,總面積約為2100萬平方公里。在漫長的大國爭霸史上,北極一直都是被忽略的存在,究其原因不難理解,就是氣候太惡劣,用咱們的話說“鳥都不拉屎”的地方。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以及科技的日新月異,這片被認為是“不毛之地”的區域,重新進入了各個大國的視野,并成為了競相爭奪的香餑餑。
一方面,北極地區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比如說,北極地區占全球未探明石油儲量的13%,和未開采天然氣儲量的30%,煤炭儲量占全球的9%-12%,在北極圈內擁有多座世界級儲量的大鐵礦,格陵蘭島擁有全球第2大的稀土礦,其中釹、鏑儲量可滿足未來全球1/4需求。如果將北極的自然資源換算為美元,那么保守估計,其資源總價值將超過60萬億,很顯然,面對如此巨大的蛋糕,沒有哪個大國會不動心。
另一方面,北極擁有極高的地緣價值。在20世紀之前,北極被各國視為“不可征服”的地區,是“地理障礙”而并非“戰略資產”,馬漢的《海權論》對其避而不談,麥金德的地緣學說,也僅僅將其視為歐亞大陸的“北部屏障”,是蘇俄用來阻擋美英包抄的“自然長城”。但現在情況不同了,隨著核潛艇和導彈的出現,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昔日的“冰封廢土”,呈現出極高的地緣戰略價值,誰如果忽視,誰就會輸掉未來。
比如說,隨著氣候變暖,北極冰層加速融化,北極航道成為了一種可能,尤其是俄羅斯主導的東北航道具有極高戰略價值。該航道全長約5600公里,80%的航段位于俄專屬經濟區內,若該航道成功成熟通航,亞歐航行縮短25%-40%,亞美航行縮短20%,將成為全球炙手可熱的新貿易路線。美國之所以積極謀求格陵蘭島,除了該地區豐富的稀土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不讓俄羅斯徹底主導北極航線。
再比如說,隨著科技與軍事技術的發展,北極已經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2018年北約組織31國5萬人軍演,對抗俄羅斯在北約的軍事活動;2023年美國首次在格陵蘭島部署F-35戰機;俄羅斯則以摩爾曼斯克為前進基地,在北極地區部署大量核潛艇和水面艦艇。美俄之所以如此激烈的爭奪北極地區,是因為該地區是美俄之間的最短攻擊路線,洲際導彈從北極發射15-20分鐘即可覆蓋莫斯科或者華盛頓。
因此不管是從資源爭奪,還是從航道爭奪,還是從地緣安全的角度來看,俄羅斯都必須拿下北極,或者至少吞下大部分,再不濟也要確保本土安全。本來以俄羅斯力量是做不到這一點的,哪怕俄羅斯的破冰船數量遠超美國,但有了中國經濟力量的加持,實現對北極地區的主導還是有希望的,所以普京才會稱中國是一個“北極國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