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每個漢字的背后都蘊含著深刻的內容。自古以來,民間把一年中極熱的天稱為“暑”,同時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也有著小暑,大暑和處暑三個節(jié)氣,這段時間可謂是整個夏季中最熱的時候。在此基礎之上,人們又以三伏來對應三暑,共同來計算夏季的炎熱時間。
伏者,迫伏、藏伏也,屆時陰氣受到陽氣的迫藏而伏于地下,其更加生動形象地詮釋出了這段特殊時期的自然氣候,陽氣與陰氣此消彼長,相互拉扯。每日地表所吸收的熱量遠遠大于散失掉的熱量,溫度持續(xù)攀高。同時在夏季風以及雨帶移動的影響下,雷雨天氣常伴,在地表熱量的蒸騰下,空氣中的小水滴更加密集,給人以溫熱蒸煮之感。所以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其所形容的也正是三伏天的氣候所帶給人們的感受。
“公伏熱死牛,母伏涼颼颼”,2025年是公伏還是母伏?早看早準備
俗話說“暑天來,伏天到”,眼下夏至已經過半,小暑節(jié)氣進入倒計時,這意味著今年的三伏天也越來越近了。其實這幾天的氣候已經有種三伏天的既視感了,高溫不減,陰云不散,窗外霧蒙蒙一片,空氣濕度可達70%甚至更高。衣服一直貼在身上,汗液不斷分泌,每個細胞都切身感受到悶熱之感。人們在外出散步時都扇不離手,每每聊天前都忍不住感嘆一句,“天真熱啊”,接著便會不由得詢問“入伏了嗎”。
“公伏熱死牛,母伏涼颼颼”,2025年是公伏還是母伏?早看早準備
三伏天在人們的心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其是最熱時期的代名詞。所以每當夏季來臨后,人們都會十分關注三伏天的具體時間表,從中判斷最熱天氣出現(xiàn)的時間,來提前做好準備。6月21日夏至已經交節(jié),根據(jù)“夏至三庚入頭伏”可以確定,今年入伏是在7月20號為庚寅日,數(shù)夠10天便進入中伏。8月7號立秋后的第二天為庚戌日,屆時為末伏首日,而在7月29號(出頭伏)到8月9號(進末伏)之間僅有一個庚子日,所以中伏也是10天。庚日是源于天干地支紀日法,10天出現(xiàn)一個,其與二十四節(jié)氣搭配,從而確定出了三伏天的具體時間。
“公伏熱死牛,母伏涼颼颼”,2025年是公伏還是母伏?早看早準備
三伏天將近,人們最關心的莫過于這段時間是熱還是涼爽了。所以一直以來,老輩人都在不斷觀察,并且根據(jù)入伏的特點,總結出了相應的氣候。其中一句便是“公伏熱死牛,母伏涼颼颼”,依照此說法可知,若是當年為公伏,那么氣候便會十分炎熱,甚至將牛熱死;而若是為母伏,則熱度會相對小一些,人們以“熱死?!焙汀皼鲲`颼”來作對比,都有夸張的成分,目的在于形象地區(qū)分出公伏與母伏的氣候特點。
“公伏熱死牛,母伏涼颼颼”,2025年是公伏還是母伏?早看早準備
2025年是公伏還是母伏?
在此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二者的界定方式,在民間傳統(tǒng)里主要依據(jù)如下:
人們根據(jù)入伏當日的農歷日期,逢單為公,逢雙為母;7月20號對應于農歷六月廿六,由此可知為母伏。
“公伏熱死牛,母伏涼颼颼”,2025年是公伏還是母伏?早看早準備
今年三伏天僅有30天,其是近10年來的“短版”三伏天,并且今年為母伏,依照以上民諺的說法,天氣可能會顯得比較涼爽。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自然環(huán)境已經發(fā)生了很多的變化,氣候的冷暖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大氣環(huán)流,冰川,地形地勢,太陽輻射以及人們的活動情況等。加上近年來的全球變暖趨勢,所以今年的三伏天依然值得我們繼續(xù)關注。同時老人們常說“熱在三伏”,無論如何,三伏天都是整個夏季中比較難熬的時候,我們依然要提前做好準備。下面來分享一款非常適合夏季的清爽開胃湯,好喝爽口又營養(yǎng),從現(xiàn)在開始可以喝起來了。
“公伏熱死牛,母伏涼颼颼”,2025年是公伏還是母伏?早看早準備
1、先來處理各種食材,泡一張油豆皮,變軟后剪成小塊。幾朵白蘑菇洗好,切片。絲瓜去皮沖掉黏液,切成大塊。一些開洋用料酒泡軟。
2、鍋里倒油熱透,先把開洋倒里邊,放點姜,翻炒一會兒,白蘑菇倒里邊同其一起炒軟。
3、往里邊加水燒開,絲瓜倒里邊,煮五分鐘熟透,油豆皮放里邊,抓一把枸杞撒進去,最后補點鹽攪勻,即可關火。
“公伏熱死牛,母伏涼颼颼”,2025年是公伏還是母伏?早看早準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