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飯是我們最平常的一種主食,
但如果保存或食用不當,
可能會變身"致命殺手"。
此前,
廣東江門一男子,
食用隔夜米飯后
出現腹痛、腹瀉等癥狀,
甚至還導致了
多個臟器的衰竭,
患上了俗稱的"炒飯綜合征"。
這究竟是個什么病?
我們該如何預防呢?
廣東的這名男子將冷藏了幾天的米飯做成炒飯食用,不久后便出現腹痛、腹瀉、呼吸困難等癥狀,送到醫院時已嚴重休克,心臟、肝腎等臟器功能開始衰竭。所幸,經醫務人員搶救,他最終脫離了生命危險,經檢查,這名男子是由蠟樣芽孢桿菌引起的食源性中毒,這種細菌多見于室溫下長時間放置的米飯或炒飯中,又被稱為"炒飯綜合征"。
醫生介紹,食物不潔、儲存不當都可能引發食物中毒,尤其夏季氣溫高、濕度高,食物容易變質和滋生細菌,是腸道感染的高發期。
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 吳濤:“近期,確實我們腸道門診較以前接診的腸道疾病病人有上升的情況。一般這些病人是以腹瀉、腹痛、嘔吐、發熱等癥狀為主。夏天細菌性感染相對多一點,之前病毒感染的偏多一些。”
常見的腸道細菌性感染病原菌包括大腸埃希菌、沙門菌、金葡菌等,主要通過食用被污染的食品、水傳播,生食海鮮、砧板生熟混用、隔夜剩飯未充分加熱等都容易導致"中招"。
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 吳濤:“自然界廣泛分布的芽孢桿菌這一類,還有比較多見的金葡菌以及大腸桿菌,這一類細菌都很容易污染食物,一旦被我們吃進去,就很容易引起我們老百姓說的食物中毒的癥狀,涉及的主要有隔夜的飯菜,很容易被細菌污染。第二個是外面的餐館,特別是一些地攤的食品安全隱患就很大了。”
醫生提醒,預防腸道細菌性感染,首先要注意食品衛生,要食用新鮮、干凈的食物,腐爛變質的避免食用。家庭烹飪食物時,也要注意控制好量,盡量不要遺留隔夜飯菜。
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 吳濤:“本著節約、 不浪費的原則,冰箱外我們擺放的時間短一點,讓散熱快一點,我們可以找敞口的大的容器,把米飯、食物攤開,熱量會散得比較快一點,這個時候我們用密閉的容器,比如保鮮膜,我們保存好后放入冰箱,但不是百分百能杜絕,總的來說要盡快食用。”
另外,夏季里瓜果變質快,購買后也要盡快食用。
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 吳濤:“一些風景區,路邊經常有人售賣西瓜汁、 水果汁,這些果汁我認為是存在很大的隱患,你看不到水果放了多少天,有沒有變質,而且西瓜汁里會放很多糖, 從口感就無法分辨出來,就很容易出現細菌性的腸道感染,如果吃到了感覺不潔的水果或者飲食,又出現了腹痛、 腹瀉,特別是出現發熱了,一定要及時到專業的感染科就診。”
記者:方圓 王杰
編輯:胡茜
責編:唐鶴嘉 王銳
主編:廖菲
終審:柏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