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女生高考 288 分全家歡呼,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態?6月25日,河南。一名網友發布女兒高考查分視頻:288分全家歡呼。家長發文稱:“不怕你們笑話,這是我們考得最好的一次。”不少網友表示,她贏在了心態,一家人的心態都很好。
這種心態和現如今的中國式教育是矛盾的,是沖突的!最關鍵的是高考288分這件事在網上火熱了,還有很多媒體轉載了這個短視頻成為了新聞,聽說還有大學找到了這個學生。說感興趣讓去上學!而這一家人還在陸續通過短視頻回應,這是一種好的心態!
但從其他家庭教育方面,可能就有影響了。那些高考狀元,那些考上優秀大學的人,都沒有這么轟動,沒有這么大的關注度,反而一個高考288分的女生得到了這么大的關注,這讓人情以何堪,難道擺爛,難道不要考的太好?
同樣靠這種所謂的“心態”還要走紅,還要成為網紅的局勢,而且還有媒體、某一些大學蹭熱度的行為,這讓有些事情變得耐人尋味起來了。可能會傳遞出一些不好的價值觀,也可能會影響很多人的努力程度,或者打擊一些人的積極性!
建議相關平臺控制這樣的流量,一方面為了很多家庭的幸福,另外一方面給高考樹立一個嚴肅的公平的競爭機制!
你可以躺平,你可以心態好!但如果因為所謂的心態好走紅,享受了不該享受的資源,甚至還能比一些優秀學生享受的資源還多,而且這一家人還沒有拒絕理所當然享受了,如果持續走紅網絡,那就真的畸形了!我覺得相關部門應該控制下這樣的內容傳播和流量,相關媒體報道這樣的新聞如果帶著一些吹捧或者怎么怎么樣的建議不讓通過,低質視頻處理!
當然我也能理解這家人:苦中作樂,也是種活法
不是不想好,是真盡力了: 想想看,家長都說了“這是考得最好的一次”,說明這孩子可能學習上一直很吃力,成績墊底是常態。這次288分,對別人來說可能很低,但對這個家庭來說,沒考得更差,甚至算“超常發揮”了。這種歡呼,更像是一種無奈之下的發泄——“結果改變不了,那咱就笑著接受吧”,總比哭喪著臉強。這是一種生存智慧,是底層家庭在困境里給自己找點安慰。
不是所有家庭都指望高考翻身: 對于有些條件一般的家庭,他們的期望可能沒那么高。孩子能健健康康長大,以后能學門手藝養活自己,在他們看來就已經是成功了。這家人的反應,其實反映了不同家庭對“成功”的理解不一樣。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降低期待,接受現實,也是一種選擇,不能簡單說就是“躺平”。
不過問題就出現在網絡走紅了,媒體轉發太瘋狂了!
媒體“帶節奏”,容易誤導人: 很多媒體在報道這事時,光顧著炒作“心態好”,卻忽略了背后的背景(比如孩子是不是職高的?家里具體啥困難?)。
他們把個例包裝成“心態好就能贏”的勵志故事。這危害很大!看多了這種新聞,一些孩子可能會想:“努力有啥用?你看人家考288分,心態好不也成網紅了?大學還搶著要呢!” 這消解了努力的價值,讓人覺得“躺平”也能有出路。
大學蹭熱度,寒了努力人的心: 最讓人不舒服的是,居然有大學主動找這個288分的女生!這擺明了是想用教育資源換流量、博眼球啊!想想那些寒窗苦讀考了五六百分的孩子,他們默默無聞;
而這個288分的,因為“心態好”被拍火成了網紅,反而可能輕松獲得升學機會?這傳遞的信號太扭曲了:嚴肅的高考競爭,還不如在網上搞點娛樂化的表演吃香? 這讓認真努力的孩子怎么想?教育公平在這兒好像被倒過來了,投機取巧反而占了便宜?這很傷教育的公信力!
我覺得包容可以,縱容不行!
家長:光高興還不夠,得幫孩子找出路: 孩子考砸了,家長不罵人、能包容,這值得肯定。但不能只停留在歡呼上。高興完了,得和孩子一起想想:接下來怎么辦?是去學門實用的技術?還是找個工作?真正的負責任,是接納現狀的同時,幫孩子定個現實可行的目標,讓他以后能立足社會。如果只是“考得差沒關系,咱心態好就行”,而不引導孩子面對現實、規劃未來,那就成了“虛假的安慰”,害了孩子。
學校:差生不是“自生自滅”的借口: 這個孩子長期成績差,高考考288分似乎都在大家意料之中。這背后其實反映出學校可能沒做到位。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學校有沒有早點發現問題?是基礎太差?還是家里支持不夠?有沒有嘗試提供幫助?如果學校早早放棄了這些學生,覺得他們“沒救了”,那最終的低分結果,學校也有責任。
這事兒該咋辦?得糾偏!
平臺和媒體:別啥流量都要! 像抖音、微博這些平臺,對這種“低分狂歡”類的視頻,算法推薦要克制點,別讓它刷屏,搞得好像這是主流價值觀似的。對于故意炒作教育焦慮或者鼓吹“反智”內容(比如讀書無用論)的賬號,該管就得管,該罰就罰。媒體報道這類新聞時,別光顧著吹捧“心態好”,要把背景說清楚,避免誤導。
大學:要臉面,別光蹭熱度! 如果職校真想招這個學生去做宣傳,那行,但必須公開后續怎么培養她!讓大家看看,是真想培養人才,還是純粹蹭個熱度就完事了?更根本的是,國家得真正重視職業教育,多投錢,把職校辦好,讓選擇職校的孩子是因為喜歡或者擅長技能,而不是因為“考不上大學只能認命”。
家長們:心態要平衡: 教育孩子,別走極端。既不能只看分數把孩子逼死,也不能覺得“分數無所謂,躺平心態好就行”。要讓孩子明白:努力不一定有理想結果,但不努力肯定沒好結果。即使成績不好,也要通過學技能、多實踐來找自己的路。肯定孩子堅持參加高考的行為(“心態好”的一面)可以,但更要引導他:“心態好”是為了更好地面對現實、找到改進方向,不是為了自我麻痹,覺得“差也無所謂”。
最后說點實在的:這一家人的反應,有他們的無奈和苦衷,值得同情和理解。但把他們捧成“榜樣”,把接受失敗變成贊美失敗,把包容差異搞成否定努力,這就跑偏了!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是給288分和600分同樣的關注和機會(那對努力的人不公平),而是讓每個孩子,無論分數高低,都能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能讓他有尊嚴地生活的路——可能是搞學術,可能是學技術,也可能是搞藝術。與其把流量浪費在這種“低分狂歡”的極端例子上,不如多想想怎么把職業學校辦得更好,讓教育資源分配得更合理。這樣,才是對無數像這個女生一樣,在學業上掙扎的家庭,最大的善意和幫助。對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歡迎關注我“創業者李孟”和我一起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