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天津市作為中國北方的經濟中心、直轄市以及國家中心城市,其行政區劃包含 16 市轄區,并無縣的設置。本報告所探討的“縣域經濟”,特指天津市遠郊五區,即武清區、寶坻區、寧河區、靜海區和薊州區的經濟發展狀況。這五個區土地面積在全市總面積中占比超過 70%,人口占比超 35%,是天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制造業立市”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承載區域。當前,天津正處于“高質量發展攻堅期”,遠郊五區的經濟表現對全市的產業升級、城鄉融合以及區域協同成效有著直接影響。本報告基于 2021 - 2024 年天津市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各區政府工作報告以及實地調研所獲取的數據,旨在對遠郊五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狀特征、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展開系統分析,并結合典型案例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對策建議。
一、天津市遠郊五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現狀特征
近年來,天津市遠郊五區在經濟發展方面呈現出諸多積極態勢,整體表現為穩中有進且各領域亮點紛呈。
(一)整體經濟運行:穩中有進,占比提升
2024 年,遠郊五區的 GDP 總量達到 3210 億元,在全市 GDP 中的占比為 28.5%,相較于 2021 年的 25.1%有所提升,年均增速為 5.8%,高于全市平均增速 0.3 個百分點。其中,武清區 GDP 突破 1000 億元,達到 1020 億元,在遠郊五區中位居首位;寶坻區 GDP 為 680 億元、靜海區為 650 億元,緊隨其后;寧河區和薊州區的 GDP 均為 430 億元,處于第三梯隊。同時,產業結構得到優化,遠郊五區三次產業占比從 2021 年的“7.2:45.8:47.0”調整為 2024 年的“5.1:48.9:46.0”,工業占比提升了 3.1 個百分點,這與天津“制造業立市”的戰略導向相契合。
(二)特色產業:錯位發展,集群化雛形顯現
遠郊五區依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形成了“一區一主導產業”的格局。具體來看,武清區以智能科技(機器人、集成電路)為主導,核心載體有武清開發區、京津科技谷,2024 年產業產值達 350 億元,2023 年成為全國機器人產業集群試點,還引入了華為天津智能終端基地;寶坻區聚焦新能源(汽車、光伏)產業,核心載體為寶坻經濟開發區、京津新城,2024 年產業產值 220 億元,2024 年成為天津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比亞迪電池項目落地;寧河區發展現代都市農業(水產、果蔬),依托寧河農業高新區、七里海濕地,2024 年產業產值 110 億元,2022 年成為全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擁有“寧河大米”“七里海河蟹”地理標志產品;靜海區主導循環經濟(鋼鐵、化工),以靜海循環經濟產業園為核心載體,2024 年產業產值 180 億元,2021 年成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大邱莊鋼鐵產業實現綠色轉型;薊州區則主打文旅融合(生態旅游、鄉村振興),核心載體有薊州古城、盤山景區,2024 年產業產值 90 億元,2023 年成為全國全域旅游示范區,“薊州民宿”實現品牌化運營。
(三)創新驅動:研發投入增長,高新技術企業崛起
2024 年,遠郊五區的研發投入強度(R&D 占 GDP 比重)達到 2.1%,而 2021 年該比例為 1.5%。其中,武清區的研發投入強度為 2.8%、寶坻區為 2.3%,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2%)。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 2021 年的 780 家增長至 2024 年的 1200 家,在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中的占比為 18%。同時,產學研合作不斷深化,例如武清與天津大學共建“智能科技研究院”,寶坻與華北電力大學合作建設“新能源技術研發中心”。
(四)民生保障:城鄉融合加速,公共服務改善
在就業方面,2024 年遠郊五區城鎮登記失業率為 3.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0.5 個百分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數達到 8.5 萬人。教育領域,新建或改擴建農村學校 32 所,義務教育階段城鄉師資配比差距縮小至 1:1.1。醫療方面,遠郊五區實現了“區 - 鎮 - 村”三級醫療體系全覆蓋,基層醫療機構就診率達 65%。鄉村振興成效顯著,累計建成 120 個市級“美麗村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為 7.1%,高于城鎮居民的 5.8%。
二、遠郊五區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盡管遠郊五區在經濟發展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面臨著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與挑戰。
(一)產業升級壓力:傳統產業占比高,高端環節缺失
遠郊五區的工業中,傳統制造業如鋼鐵、化工、紡織等產業的占比仍高達 60%。例如,靜海區大邱莊鋼鐵產業雖已實現綠色轉型,但產品仍以中低端鋼材為主,附加值較低;武清區智能科技產業雖已形成集聚態勢,但核心零部件如芯片、伺服系統等仍依賴進口,產業鏈“卡脖子”問題較為突出。
(二)創新能力不足:研發投入集中在頭部企業,中小企業創新乏力
遠郊五區 80%的研發投入來自前 20 家大企業,如華為、比亞迪等,中小企業研發投入強度不足 1%??萍汲晒D化效率較低,2024 年遠郊五區專利授權量為 4500 件,但轉化率僅為 15%,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20%,主要原因是“產學研”對接不暢,企業需求與高??蒲蟹较蛎摴潯?/p>
(三)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差距仍存,優質資源向市區集中
在教育方面,遠郊農村學校師資水平落后于市區,以薊州區為例,農村小學本科以上教師占比為 45%,而市區該比例為 70%。醫療方面,遠郊三級醫院數量僅 3 家,全市共有 28 家,疑難重癥患者需前往市區就醫。交通方面,遠郊與市區的通勤時間較長,如薊州到天津市區需 1.5 小時,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人口與產業的流動。
(四)生態環境保護:壓力較大,綠色轉型任重道遠
靜海區(鋼鐵產業)、寶坻區(化工產業)的 PM2.5 濃度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寧河區七里海濕地雖已完成修復,但周邊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如化肥、農藥的使用,仍未得到完全解決。薊州區在文旅產業發展過程中,部分民宿存在“過度開發”問題,生態承載力面臨考驗。
三、典型案例分析
為了更好地探索遠郊五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下面選取了三個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分析。
(一)武清區:智能科技產業集群的“鏈式發展”
武清區精準定位,聚焦“機器人、集成電路”兩大賽道,出臺《武清區智能科技產業發展規劃(2023 - 2027)》,明確“龍頭企業引領 + 配套企業集聚”的發展模式。同時,給予政策支持,對引入的智能科技企業提供“稅收減免 + 研發補貼”,如華為天津基地獲得 5000 萬元研發補貼。此外,加強載體建設,打造“武清開發區 - 京津科技谷”產業帶,建設“智能機器人產業園”“集成電路產業園”,吸引了哈工大機器人、中科曙光等企業入駐。成效顯著,2024 年智能科技產業產值在武清工業中的占比達到 34%,成為支柱產業;機器人產量占全市的 60%,集成電路封裝測試能力進入全國前十。
(二)寶坻區: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全鏈條布局”
寶坻區依托“京津新城”緊鄰京哈高速、京唐城際鐵路的交通優勢,吸引新能源汽車企業落地。從“電池 - 電機 - 電控”核心零部件入手開展產業鏈招商,引入比亞迪電池(產能 20GWh)、匯川技術電機(產能 10 萬臺)等企業,形成“零部件 - 整車”全鏈條。與華北電力大學合作建立“新能源技術研發中心”,開展“固態電池”“氫燃料電池”等關鍵技術研發。2024 年寶坻區新能源汽車產業產值達 150 億元,占工業比重 22%;比亞迪電池項目帶動上下游企業 30 家入駐,形成了“產業集群效應”。
(三)薊州區:全域旅游的“生態 + 文化”融合
薊州區以“盤山風景區”“薊州古城”“黃崖關長城”為核心,打造“山水薊州·京津花園”品牌。推出“薊州民宿”標準化體系,如“精品民宿”需滿足“生態環保 + 文化體驗”要求,培育了“歸園田居”“長城腳下的家”等特色民宿。結合鄉村振興,發展“旅游 + 農業”(如采摘園、農家院)、“旅游 + 文化”(如非遺體驗、民俗表演),延長旅游產業鏈。2024 年薊州區旅游收入達 85 億元,占 GDP 比重 19.8%;接待游客 2000 萬人次,其中京津游客占 70%,成為天津文旅產業的“新增長點”。
四、前瞻性對策建議
針對遠郊五區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結合典型案例的成功經驗,提出以下前瞻性對策建議。
(一)強化產業協同:推動“市區 - 遠郊 - 濱?!甭搫?/p>
引導市區的高端制造產業,如汽車零部件、電子信息等向遠郊的武清、寶坻等地轉移,利用遠郊的土地和勞動力優勢降低生產成本。推動遠郊產業與濱海新區的“高端制造”產業,如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進行對接,形成“濱海研發 + 遠郊生產”的協同發展模式。支持遠郊五區打造“專精特新”產業集群,如寧河的現代都市農業、靜海的循環經濟等,提升產業附加值。
(二)提升創新能力:構建“政府 - 企業 - 高?!眳f同創新體系
設立“遠郊產業創新基金”,對中小企業的研發投入給予 20% - 30%的補貼。在遠郊五區建設“產業技術研究院”,如武清智能科技研究院、寶坻新能源研究院等,促進“產學研”對接。出臺“遠郊人才新政”,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住房補貼 + 子女教育優惠”,吸引京津高校畢業生到遠郊就業。
(三)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城鄉差距
實施“市區教師對口支援遠郊”項目,提高農村學校本科以上教師占比,目標是到 2027 年達到 60%。在遠郊五區各建設 1 所三級醫院,如將寧河醫院升級為三級甲等醫院,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能力。加快“津承城際鐵路”“津雄高速”等項目建設,縮短遠郊與市區的通勤時間,目標是到 2027 年薊州到市區通勤時間縮短至 1 小時以內。
(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綠色發展
對傳統產業如鋼鐵、化工等實施“碳減排”改造,給予“綠色技改補貼”,如靜海區大邱莊鋼鐵企業改造可獲得 3000 萬元補貼。繼續推進“七里海濕地”“薊州盤山”等生態工程建設,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限制薊州區民宿的“過度開發”,推行“生態民宿”標準,保護生態承載力。
(五)深化改革開放:吸引優質資源集聚
推動遠郊五區與北京通州、河北廊坊共建“京津冀協同發展示范區”,如建設武清 - 通州產業合作區、寶坻 - 廊坊新能源合作區。依托天津自貿區(東疆片區),推動遠郊企業開展“跨境電商”“保稅加工”等業務,拓展國際市場。推行“遠郊企業服務專員”制度,為企業提供“一對一”的政策咨詢、項目申報服務,降低企業辦事成本。
結論
天津市遠郊五區作為“縣域經濟”的核心承載區域,正處于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的轉型關鍵時期。通過發展特色產業集群、提升創新能力、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生態綠色化以及深化改革開放等舉措,遠郊五區有望成為天津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未來,需要進一步強化“市區 - 遠郊”協同發展,推動遠郊五區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局,為全國直轄市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具有借鑒意義的“天津經驗”。
數據來源
天津市統計局《2024 年天津統計年鑒》;
武清區、寶坻區、寧河區、靜海區、薊州區 2024 年政府工作報告;
天津市發改委《關于推進遠郊五區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2023 - 2027)》;
實地調研數據(2025 年 1 - 5 月)。
報告編制單位
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 曹雷
編制時間
2025 年 6 月 30 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