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無人機還是猛啊,沒人突破得了。
沙特國防部親自確認:在紅海沿岸,一套來自中國的國產無人機綜合反制系統,在面對36架敵方無人機集群突襲時,實現了“零失誤”攔截。
它背后是中國電科十余年技術打磨與戰場適應的結果。
系統首次部署海外戰區,便拿下滿分戰績,直接在全球防務圈刷足存在感。
頭一次在海外亮相,就給咱長臉了。
6月中旬,沙特西部一處靠近紅海的戰略能源設施。
36架敵方無人機以蜂群模式突襲,飛行高度低、雷達反射小、速度不快,但極其難纏。
這類“低慢小”目標,正是當前全球防空系統最頭疼的一類。
普通防空手段反應不過來,甚至連發現都困難。
但那天沙特防空部隊沒慌。
國產無人機反制系統啟動后,僅用幾秒完成全域預警、目標識別、打擊部署。
36架無人機零突破。
無一漏網無一誤傷。
這種看似不起眼的小型無人機,其實早已成為戰爭中最棘手的角色。
2023年烏克蘭用FPV無人機突襲俄羅斯戰略轟炸機基地,一次摧毀4架圖-95。
6月26日烏克蘭再次派出微型無人機,擊毀部署在克里米亞的S-400系統。
這些無人機便宜、隱蔽、組裝快,甚至可以從一輛卡車后備箱發射。
它們不是“輔助工具”,而是“戰術導彈”。
而且越小越難打,越多越難防。
這正是中電科在系統設計上考慮的現實。
中電科并非靠某一項技術取勝。
整套國產無人機綜合反制系統,強調的是“組合拳”。
它不是單打獨斗,而是一個協同作戰的閉環系統。
預警、識別、干擾、摧毀、評估,五個環節連成一條線。
核心裝備是一套車載多面陣有源相控陣雷達。
可以360度全域掃描,在復雜電磁環境下,也能精準鎖定低空飛行目標。
而后系統分工明確:激光炮進行物理摧毀;電子對抗模塊則直接“黑進”敵方信號,干擾、壓制、劫持。
軟硬兼施,一個目標兩種死法。
硬件強,判斷更要準。
在這場沙特實戰背后,有個關鍵角色沒被正面提及“無人機威脅數據庫”。
這是中電科與沙特聯合打造的“作戰大腦”。
里面收錄了中東戰區出現在戰場上的各種無人機數據樣本。
型號、雷達圖像、紅外特征、電磁信號、飛行路徑、作戰方式……通通有檔案。
而且這個數據庫不是靜態的,它會不斷更新。
AI模型在本地訓練,系統可以“現學現賣”。
某次實戰中,敵方使用了新型偽裝無人機,還帶了干擾器。
系統識別時間:1.8秒。
之后一記激光照射,對方直接墜毀。
2025年6月初“中東國際防務聯合演練(MEDEX-25)”開幕。
中電科的這套系統首次參演。
當天模擬場景是“蜂群無人機突襲城市指揮中心”。
系統15秒內完成識別、編號、打擊任務,攔截成功率超過95%。
阿聯酋代表團當場邀請中方技術團隊開展聯合測試。
卡塔爾、阿曼代表也在現場表達了采購意向。
更重要的是,這次軍演中該系統與阿聯酋本土雷達完成數據互通。
實現了“跨平臺作戰”,這不是每個系統都能做到的。
技術輸出變成戰術輸出,理念也隨之輸出。
戰場上不能只靠進攻。
有一點常被忽視:系統的抗打能力。
中東戰區電磁干擾頻率極高。
中電科的系統具備“反干擾自修復”機制。
如果敵方信號干擾強度過高,系統會自動切頻,建立新的指令鏈。
AI模塊會動態評估各傳感器的可信度,重新分配信號權重。
某次沙特邊境夜戰,對方用大功率干擾設備試圖癱瘓系統。
結果5秒內完成重構,繼續作戰,未中斷。
無人機戰場越來越像一盤棋。
誰掌握“低慢小”,誰就能下好這一局。
中電科在沙特的這場實戰,不只是一次漂亮的攔截。
擋得住刀的,不一定最鋒利,但一定活得久。
系統出擊、數據支撐、生態協同,用的是組合拳,打的是實戰分。
戰術之變,已在無聲間完成轉向。
航空知識王亞男2025-06-30擊落36架敵機100%攔截,中電科在沙特一戰成名,反無人機殺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