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家長似乎對自己的孩子都有一個莫名的要求,那就是要讓孩子“大大方方”的。
前段時間去超市買東西,看到一個家長推著一個七八歲的孩子,百般威脅哄勸,讓她自己去跟收銀員結賬,孩子不想去,怎么推都不動。
孩子爸爸急了,說:“你怎么就學不會大大方方的呢?”
其實啊,有些人對于社交有著很大的需求,他們喜歡和人交往,遇到誰都能多說兩句話。
而有些人對于社交天生沒有需求,這不僅是性格使然,也是后天環境塑造或者自己的偏好習慣。
社會上的普遍認知都是:熱情大方、開朗外向的人會很有人緣,走到哪都受人喜歡,而內向的人就是性格沉悶,沒有社交能力。
而我想說的,99%的人都不知道。其實啊,一個人一生最大的幸福,全都在于你的安靜、內斂。
安靜內斂的人會在獨處中獲得能量,更注重內心世界的探索,不需要他人的認可來滿足自我價值感。
當你更加專注于個人的成長和內心世界的建設時,這樣的內在的充實感就是幸福感的最大來源。
不參與他人因果
記得之前有一個特別喜歡聊天八卦的親戚,跟誰都能嘮上兩句,但是她的嘮不是原原本本和別人分享某件事,而是添油加醋、胡編亂造抹黑事實。
某一次,她在出村子的路上,看見同村一個六十來歲的大爺,騎著電動三輪載著另一位大媽回村。
這個親戚立刻像是發現了新大陸一樣,在村子里到處宣揚說這個大爺載著大媽回家,是因為兩個人有了私情。
大爺的老伴聽說這個流言后立刻打上了大媽家,兩家人鬧得不可開交,無論大爺怎么解釋說自己只是順路載上了大媽,老伴都不肯相信。
上了年紀的人容易認死理,大爺見說不通,就喝農藥自殺了。大爺的家人就找上了這個親戚,硬是逼著她賠了二十多萬。
為什么很多人即使性格開朗,也會在某些場景、面對某些人時保持安靜呢?
因為有很多事情你一旦卷入其中,不論卷入的方式是什么樣子的,都會給你帶來無窮無盡的麻煩。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心理邊界”,就是個體在心理狀態、認知能力、精神偏好等等方面劃分出的自我與他人之間的界限。
這并不是說讓你對待任何事都冷漠無情,而是說適時的緘口不言會讓你避開很多麻煩。
就像那個令無數人震驚心痛的“江歌案”一樣,現在很多女孩都很容易為自己的閨蜜鳴不平;
閨蜜一旦失戀,自己先被渣男的行為氣到,于是就做了“出頭鳥”,去給閨蜜打抱不平。
可實際上呢?你剛做完先鋒沖鋒陷陣,后面人家兩個立刻就會復合,把你視為破壞他們感情的惡人,在你頭上扣上各種各樣的帽子。
所以有時候,只需要安靜地聆聽,將他人的情緒在你腦子里轉一圈然后丟出去。
就像網友們所說的:“放下助人情結,尊重他人命運。”
話語點到即止,對方如果明白了,那就是緣分,如果不明白,那就是報應。
做一個情緒“保守”的人
很多人情緒外向,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
但凡聽到了什么事一定要興奮地說出口,無論心里存了什么怨憤都要第一時間發泄出來,噼里啪啦大鬧一通。
還有人生活中堆滿了雞毛蒜皮的小事,每一個單拎出來都不會讓人情緒失控,但是要是合在一起就會讓人感到崩潰。
安靜、穩定、保守、溫和,這些特質只有那些家庭幸福美滿、生活無比順遂的人才能得到嗎?
當然不是的。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的情緒ABC理論告訴我們:
激發情緒的事件(Activating Event)指的是那些客觀存在的負面事件,比如考試失敗、和家人吵架、被領導批評等。
信念(Belief)指的是個體對于該刺激事件的主觀看法或者解釋,分為理性信念和非理性信念。
行為和結果(Consequence)是指由不同的信念而產生的個體對于該事件的處理方式;
有可能會因為將責任歸因為別人而心生怨恨,也可能會因為將責任歸于自己而自我唾棄。
在很多人的理解中,情緒的“保守”就是要壓抑、要自省,無論什么事都要自我消化;
但這樣的想法很容易走向另一個“老好人”的極端,不傷害別人卻傷害了自己。
在處理情緒的過程中,你自己的信念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如何調整我們的情緒,讓其以一個最合適的方式解決呢?
如何讓自己“安靜”下來?
這樣的“安靜”,不是說讓你一遍一遍回味自己的痛苦,最后在沉默中爆發;也不是要讓你全盤甩鍋給別人,讓別人接住你的情緒。
其實,真正聰明的人減少與他人的情緒交流,就是為了避免沾上他人的負面情緒和事件后果;
也是為了更加專注于自己,用自己的價值來提升心靈上的成就感。
就像一個常年健身一身腱子肉的男人,被人說是“瘦弱”,他的第一反應難道會是急頭白臉地去辯駁嗎?
事實的真相就擺在那里,當你對于事實無比自信的時候,安靜內斂就是你最大的保護色。
當你遇到類似的事情時,不要先著急發泄情緒,找一些別的事情轉移一下注意力,暫停24小時后再做回應。
這樣你的情緒回落,思維也變得理性,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又或者,我們可以參考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中提到的四種人際交往的模式:
1.觀察:客觀確定事實,避免主觀臆斷。
2.感受:理性地、穩定地表達情緒反應,而不是單純的指責。
3.需要:精準識別情緒背后的需要,揭開沖突根源。
4.請求,提出具體的、可行的建議,避免模糊化語言。
表面上看是安靜,其實內在不過也就是四個字“理智冷靜”。
只有做到理智冷靜,才能夠幫助別人,也更是能夠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生活閱歷。
愿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都能夠在生活的狂風暴雨中,保持一份獨屬于自己的安寧和穩定。
-The End - 作者-專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