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參考消息網報道,一位知情的消息人士早前透露,日本首相石破茂取消出席本周在海牙舉行的北約峰會。日本富士電視臺報道稱,石破茂取消此次行程的原因是,北約與“印太四伙伴”原定的會晤可能無法舉行,而且與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會晤也不太可能舉行。與日本和新西蘭一起組成“印太四伙伴”的韓國和澳大利亞也表示,其領導人不會出席北約峰會。另一位消息人士告訴路透社,特朗普原本希望與“印太四伙伴”舉行會議。
自從特朗普上臺以來,他就把“刀”砍向了自己的“盟友”。近些年來,北約一直有一顆“亞太化”的心,2022年,北約首次邀請日、韓、澳、新四國領導人參會,說是“印太伙伴”,其實就是美國想通過這幾個國家大搞“對華包圍圈2.0”。
當時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韓國總統尹錫悅堪稱北約在亞洲的“代言人”,但三年過去,新上臺的日韓領導人經過特朗普的“洗禮”,可都學精了。
北約峰會(資料圖)
有專家指出,此次峰會是冷戰結束以來召開的成員國缺乏根本合作共識和最具分裂性的一次峰會,盡顯北約內部分裂隔閡,以及北約自身對歐洲及全球安全形勢極具破壞性的固有特征,更顯示出北約未來凄涼的發展前景。美國對盟國那種“不用則棄”的慣有政策顯然難再被韓日澳等國所接受。在過去5個多月中,美國對其亞太盟國強征關稅和迫使增加軍費的政策盡顯霸凌做派,更使韓日澳等國重新評估美國將北約拉向亞太的難以預測影響。
作為此次峰會成果,與會領導人簽署的“海牙峰會宣言”僅有5項、共5段,被一些媒體稱為北約“史上最短峰會成果文件”。相比之下,2024年華盛頓峰會的宣言有44項,2023年維爾紐斯峰會公報內容多達90項。提升成員國國防支出是這次峰會核心議題。宣言顯示,北約成員國承諾在2035年前把年度國防開支占GDP的比例從目前的2%提高至5%。宣言特別重申《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有關共同防御義務的“堅定承諾”。
特朗普和石破茂(資料圖)
期間,北約秘書長呂特再度炒作渲染臺海議題,宣稱解放軍的“大規模”軍事集結加劇了臺海沖突的威脅,并可能將俄羅斯乃至歐洲軍隊卷入沖突。
“當然,我們都非常擔心臺海局勢。”呂特還炒作宣稱,一旦中國大陸對臺灣采取任何行動,可能會拉攏俄羅斯,讓歐洲忙個不停。“這就是我們必須做好準備的原因之一,我們不能天真,我們必須清楚這一點,這也是為什么加強防御如此重要。”
6月25日北約峰會最后一天,北京這邊王毅外長召集歐盟27國駐華使節開會。他開門見山說臺灣是中國的,誰要是敢阻撓統一,就別怪中國動真格。這話說得挺直白,當場給歐洲使節敲了敲邊鼓。這場會選在這天很講究。之前北約秘書長呂特在峰會上放話,稱中國在臺海搞大規模軍事部署,還說歐洲得加強防御,聯合印太大國一起應對。呂特這話明擺著要拉歐洲站隊美國,摻和臺灣問題。歐洲國家自己心里清楚,和中國做生意賺得多,真翻臉肯定兩頭難受。
北約峰會(資料圖)
26日下午,國防部舉行例行記者會,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張曉剛大校答記者問。張曉剛表示,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防御性國防政策,發展軍力完全是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中俄之間的合作既不針對第三方,也不受第三方干擾影響。張曉剛指出,北約是冷戰產物和全球最大軍事同盟,到處煽風點火、挑亂生戰,是名副其實的“戰爭機器”。近年來,北約突破自身條約規定的地理范疇越界擴權,已引起地區國家高度警惕。我們堅決反對北約拿中國當借口“東進亞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